第11章四段,从无花果树得教训。
作者说,早晨,他们从那里经过,看见无花果树连根都枯干了。彼得想起耶稣的话来,就对他说,拉比,请看,你所咒诅的无花果树,已经枯干了。耶稣回答说,你们当信服神。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他心里若不疑惑,只信他所说的必成,就必给他成了。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在天上的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有的版本没有这一句,比如rsv版本)。
本段结束。
这段话的马太福音版本在21:20-22、6:14-15,路加福音还是没有抄。我们前面说过,耶稣咒诅无花果树的故事在马太福音里只有一段,马可福音里原是两段,这里是下半段,指耶稣咒诅完那棵无花果树,到第二天,门徒发现那棵无花果树枯干了,也就是说,耶稣的咒诅应验了。当然,这个应验只是作者编出来的故事而已,并非真实。马太福音嫌他编的故事要过一天才应验、不够神奇,于是他就改成耶稣发完咒诅立刻起效。
第21-24句说,彼得发现昨天耶稣咒诅的无花果树已经枯干,然后耶稣说,只要你们信神,并且心里没有疑惑,就是让这座山投到海里,也必能做到,无论你们求什么,都能求得着。在马太福音里是写门徒问为什么无花果树立刻就枯干了,耶稣如此回答。
作者编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有信心就能做到一切,这是这个故事的核心,无花果树在这里只不过是作者讲“神理”的一件道具,大部分经学家读这个故事时,把重点放在耶稣为什么咒死无花果树,说无花果树不结果就该毁掉,根本读不懂作者的用心。
作者所写的“有信心就能做到一切”根本是荒唐的虚空之话,否则的话,他想要让犹太人信仰他们新枝派,怎么两千年过去都还不行呢。幸好这世上是没有神的,幸好作者编的话是空话,否则那些迷信的人整天咒这个死、咒那个下地狱,用不了多久人类就死光了。或者就算他们不诅咒人,他们整天想让大山飞来飞去,也怪吓人的,然后山都飞到海里,人类又不幸全部被淹死。
退一步说,就算信心真的很灵,那么耶稣就应该有信心让不是果期的无花果树结果才对,而不是把无花果树咒死掉。
如果作者改编一下:门徒走路肚子饿了,耶稣一看,路旁有一颗无花果树,但是还未到果期,所以没有结果。耶稣对果树说,果树啊,结果吧,因为我的小徒肚子饿,想吃你结的果。说完,树上就长出了很多无花果,让他们每个人吃饱,还装满十二大口袋。这么写,这个故事就会更加精彩,而且也不显得耶稣坏脾气有阴暗的报复心理,同时更可以说明信心的强大作用。不过作者当然可能戾气太重,想不到这个更好的点子。
第25句说,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
这句话明显跟前面整段话的意思不融洽。前面的内容说耶稣想找果子吃,无花果树却没结果,耶稣就生气了、诅咒它枯干掉。这就好比说,无花果树“得罪了”耶稣,耶稣不但不饶恕它,反而要害死它。大家都可以看出这句话跟前面的意思是相反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马太福音没有将这句话抄在这里,而是在6:14-15那里另外给开一段,专门说“论饶恕”。
第26句说,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在天上的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有的版本没有这一句,比如rsv版本。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那么有可能是这样,马太福音转抄第25句时,又自我发挥加了这一句,而后来有些人觉得加的这句比较好,就也将这句话加在马可福音里。
第25-26这两句话看起来是挺有哲理的,你饶恕别人,神也饶恕你,你不饶恕别人,神也不饶恕你。经学家说,这句话是耶稣对主祷文中6:12的深入解释,那句话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但是我们前面说过,有些话看起来有哲理,其实却是没哲理的,如果你免别人的债,神就免你的过犯,那逃避神的惩罚未免太容易,神未免太容易被愚弄。
有些话作为处世之言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律法或者神法则明显是不行的,如果这样行的话,这个律法或者神法就有很大的空子,容易被人利用和钻空子。我想作者写出这样的话,其实也就是教信徒们在自己教派势力比较弱的时候如何处世。对当时新枝派的人来说,你对仇敌不得不饶恕,因为不饶恕你也搞不过人家,只有让自己更不好过而已。对自己的教友当然也要饶恕,不饶恕的话,自己本身力量已经够小,再闹闹,不用仇敌来打击,就会自取灭亡。
这句话的作用跟前面的“论发怒”和“论报复”一样,都是让他们要知道审时度势、忍辱求生。反过来说,这句话也告诉他们,你们求神报复,神没有帮你们,这不是神不灵,而是神反对你们这么做啊。信徒们就是这样被忽悠的。
我们前面说过,就算在新约里、不算旧约,人们要不要饶恕别人的过犯,也是看上下文、看作者当时要讲什么内容。比如在这里作者说要饶恕,但是当他写的主题是在批评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时候,就不再说饶恕。马太福音第23章就多处写: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如果说要饶恕,文士和法利赛人至少是他们的同族人,为什么不饶恕呢。另外,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基督教由弱变强后就很少再讲饶恕人,后来欧洲和中东的大部分争斗都是基督教引起的。
熟悉欧洲历史的人都知道,欧洲历史上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决斗都要大大地多于其它地方,可见所谓神的调剂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宗教根本就不是让人和平的,正如马太福音10:34-36说: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由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其实只是在自己弱势的时候讲饶恕,而在自己强势之后,就只讲“得势不饶人”。
当然,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后虽然整个宗教是强势的,但是宗教内还有很多个人生活在底层,他们心里不想饶恕,表面上也不得不饶恕。另外某个地区的人因为环境的原因普遍信仰同一个宗教的时候,总有些人因为本性纯良而爱宽恕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不否认基督教里有不少信徒确实是“按饶恕别人这样的训导”去做的。
第五段,祭司长不服耶稣的权柄。
作者说,他们又来到耶路撒冷。耶稣在殿里行走的时候,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进前来,问他说,你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耶稣对他们说,我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回答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事。约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你们可以回答我。他们彼此商论说,我们若说从天上来,他必说,这样,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若说从人间来,却又怕百姓。因为众人真以约翰为先知。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事。
本段结束。
这段话的马太福音版本在21:23-27,路加福音的版本在20:1-8。这个故事很难得,三部对观福音书写的基本一样,除了第一句稍有不同之外,主体内容竟然都没有改动。看来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都觉得这个故事已经完美,没有太多的地方可以修改。
不过他们都是想写自己版本的人,故事的主体不好改,能改的第一句就尽量改。马太福音说:耶稣进了殿,正当他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他。马可福音说:他们又来到耶路撒冷,耶稣在殿里行走的时候,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进前来问他。路加福音说:有一天耶稣在殿里教训百姓,讲福音的时候,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上前来问他。三个版本中,耶稣在干什么的时候各有不同,来问耶稣的人,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相同,马太福音的少了文士。
这个故事就是典型的我们前面说过的穷人幻想出来的智者与富人权贵争斗的故事,说穷人中的智者因为机智并且占理令对方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实际上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存在的。假设耶稣真的是加利利到耶稣撒冷去装先知的人,祭司长等人只要看他不顺眼,能劝他走则劝他走,劝不走的话,绝对会对他进行武力驱逐,哪有可能让他问到哑口结舌还毫无办法呢。
经学家说,祭司长等人想来挑战耶稣的权柄,但是被耶稣一个问题反问,他们无法回答,就失去挑战耶稣权柄的权利。其实这个问题是作者自己想出来的,祭司长的为难也是作者自己想出来的,这个问题没有机会真正去问当时耶路撒冷的祭司长。如果问了,他们可以轻松地回答,施洗约翰只是个人,而且他已经是个死人。
施洗约翰是当时装神弄鬼的“救世主”之一,他主要活动的地方也是加利利,所以他在加利利被捕和被杀。施洗约翰虽然当时在贫穷百姓中颇有些名声,但是作为统治阶级和正统神职阶层,自然不会把他当真的先知,要是真的把他当先知,也就不会将他抓起来处死。加利利分封区当时是不如犹太分封区的,加利利的希律都不把约翰当回事,难道耶路撒冷的祭司长还会把他当回事、还会怕说施洗约翰是人的话、百姓就要起来造反吗,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这样的故事也就穷人自己听着乐乐而已,根本经不起推敲。
我们说过,因为施洗约翰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所以作者经常要拿他来证明“耶稣”的真实存在,和抬高耶稣的地位。但是我们从福音书也有很多地方将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的门徒相提并论可以看出,施洗约翰其实根本不是他们新枝派的人。马太福音11:11甚至说,天国里最小的都比他大,这句话潜在意思就是说约翰根本进不了天国,能进天国的话就算他是最小的,他起码跟最小的一样大吧。我们不管作者的原意是不是说约翰进不了天国,但是我们从福音书也有很多地方是踩约翰的,就可以看出约翰当时并不是他们教派的人。他们提施洗约翰的时候,都是为了从施洗约翰那里沾光,希望犹太人能因为施洗约翰而相信耶稣的存在,并加入他们教派。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就是想暗示读者,耶稣的权柄跟施洗约翰的权柄一样,都是来自天上的神,祭司长文士和长老他们不肯承认这一点,但是也不敢否认,他们憎恨耶稣,却又无可奈何。不过事实上耶稣并不存在,这件事也是纯属虚构。
wuyinda下集更精彩,给赏个烧饼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huaguoshu.com/whgfz/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