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不停奔走的人
都有强大的信念外化为不断前行的动力
曾经,
他,18岁就和老乡在建筑工地打工,
建筑小工一天下来,有四块钱收入。
现在,
他,是执掌千万财富的农民企业家;
他,是全国葡萄种植领域的技术“大牛”;
他,是白手起家的“创业明星”;
他,是致富不忘乡亲的“最美农民”;
他,是拥有执着信念的小宛葡萄品牌创始人。
他,叫宛习平。
财富没有让他“膨胀”,也没有改变他朴质的本色。
这个有时候沉默得像迷一样的男人,对产品品质的苛刻追求几近于偏执到痴狂。
他用了20年时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小工,成长为中国葡萄种植业领域里,为数不多的具有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人文情怀的产品经理、小宛葡萄品牌创始人。
一眼见到宛习平,你会觉得他的气质与地里的农民别无二致。皮肤黝黑,面目慈祥,衣着朴素,略带黄梅口音的普通话,年出生的宛习平,你很难把他与千万身家的企业家联系在一起。
与他深度交流后,你会发觉,他做人、做事的态度、格局、气度是一般的企业家无法比拟的。初中毕业后,宛习平就外出务工。一名建筑小工,是如何成长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创业明星”、技术能手的呢?
参加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大会
“三年不饿死,就还有机会”
小时候,宛习平父母因疾丧失劳动能力,哥哥智障,沉重的苦难让宛习平过早地负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上世纪90年代初,年少的他在建筑工地上当了一名小工,管吃管住,一天工钱有4块钱。
务工一年之后,宛习平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父母身体不好、家庭经济条件差,又缺乏人照顾,长期在外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那时候,他暗暗下定决定,一定要学一门手艺回去。
年盛夏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遇,终于让宛习平找到了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
那天,干了一天活的宛习平和工友到工地附近转悠,看到路边有人挑着一担葡萄在卖,工友们上钱询价。听到5元一斤的价格时,工友们惊讶得嘴都合不拢。
搬一天砖也不过4元钱。经济的困境让宛习平开始憧憬:“别人能靠种植致富,我为什么不行?”
拿定主意后,宛习平果断地辞掉工地的工作,“潜伏”进一家葡萄园,当起了种植工人。
什么时候浇水,巡视果园的频率、时间,病害果的处理方式……上进好学的宛习平,时刻留意着同事们的每一个细小举动。
年春,宛习平扛着几大袋子树苗回到了黄梅县独山镇。
家里的2亩地,成为他创业的首战场。然而,创业,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顺利。
多雨、病虫害、一串葡萄只结稀疏几粒……各种技术难题困扰着宛习平。既然认准了这条路,跪着也要坚持走下去,农民出身的宛习平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他屹然决定北上学习。
宛习平报考了成人大学,通过努力,他顺利进入中国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并在此进修了三年。那时候,他学习异常刻苦,遇到不懂的问题,四处请教专家教授。
“全国哪个地方有葡萄种得好的师傅,新闻上说这个人做得好,我不远千里都会过去。”南到海南,北到黑龙江,宛习平该去的地方都去过。那个时候没有动车,也没有高铁,他坐不起飞机,就只能坐绿皮车硬座。几十块钱一张的火车票,一年,他坐了三千多块钱的火车票。
觉得技术学得差不多了。年,宛习平又回到黄梅发展。然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偏多,病虫害严重,温度较高,着色不均匀,严重制约了葡萄的种植。唯一的办法是学习江浙模式,搞大棚避雨栽培,同时地膜覆盖,微滴灌溉,使全年光照雨水均衡。宛习平只身前往江浙一带,拜访了许多葡萄方面的种植专家,遇到的难题,被一个一个逐步解决。这一晃,又是三年。
“原来预计的是,三年不饿死,就会有机会。可是我整整花了10年,葡萄的种植才逐步走上正轨。”宛习平说:“前十年,几乎都没有赚到钱。走了很多弯路,但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年,小宛葡萄逐步走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宛习平的种植基地也从20亩到亩再到0亩。
在宛习平的带动下,周围的农民也纷纷加入葡萄种植的队伍,宛习平不仅向他们提供优质的种苗,还手把手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扶持,直到农户的基地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在宛习平的指导和帮助下,周边的农户也迅速发家致富。
“吃了没买,是我做的不好,让你白跑一趟”
年3月,宛习平作为黄冈地区农村杰出青年代表,参加了首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协会人第一届会员大会,并被推举为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第一届理事。
年9月15日,在省委的一次农村座谈会上,宛习平被推荐发言。座谈会上,宛习平作了湖北省优质葡萄生产的情况汇报。他指出:“现在种水果,应该向优质安全方面转变,不能光是种好,要产量,更要健康的理念。应该向优质高效方面发展。高产不等于高效。”
宛习平的发言引起时任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的重视。他希望小宛葡萄能到武汉来发展,并向宛习平引荐了武汉农业局局长。
“黄梅的葡萄种植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如果自己通过自身的品牌优势来同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农户竞争,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武汉葡萄种植,尤其是优质葡萄的种植还有很大的空间。而江夏作为武汉的后花园,又属于丘陵地带,有利于葡萄的生长。”经过慎重的考虑,宛习平终于决定只身前往武汉发展。
年10月15日,小宛葡萄正式落户江夏区郑店街劳七村凡华农业园。宛习平生产的夏黑、巨玫瑰、金手指、鄞红等国内外优质葡萄优新品种,先后荣获中国农学会颁发的全国葡萄早、中熟优质葡萄金奖;农业部直接认定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宛习平也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
宛习平还通过自己的摸索,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控产保质、病虫害防治等数字化管理体系。“一亩地0根枝条,一根枝条是1.2米长,平均是16片叶子,10根枝条7穗葡萄,每根枝条的距离20厘米,有一根扎丝。”宛习平如数家珍地说:“我常常跟工人说,我们是电影院卖票的,站票不卖。有扎丝的地方,就有根枝条。位置定好了,其他都减掉,要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枝条剪完了都是1.2米长,这样能通风透光,增强光合作用。”
关于病虫害的防治,是很多种植户避而不谈的。但宛习平却毫不避讳,他说:“葡萄的病虫害主要是靠风雨来传播的。雨水隔断,是我们解决病虫害的一个主要手段。我们会根据天气状况和植物的实际情况,只要能在技术方面保护葡萄不生病,一个月打一次保护剂,甚至一个月一次都不打。用的药物是有机食品规定使用的铜制剂、生物杀虫等,这些原生态的保护剂,没有残留,无任何副作用。”
“不贪图产量,不滥用化肥农药。暂时,钱可能赚得少一点,但别人认可你的品质,认可你的品牌之后,最终你还是能走的更长一点。多赚点钱,不难!能做多久?做多长?这是一个企业家想的事情。”宛习平说:“农业种植,追求数量和效益,是走不长久的。安全、绿色、健康的东西,才是农业种植发展的方向。我觉得我走的这条路是正确的。”
“品质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园区的葡萄几年来都是一个价,而且比市场价要高一倍还多,销售却依然供不应求,是因为市民对我们品质的认可。”宛习平常对人说:“如果你没来,是你的错;来了不再来是我的错;来了吃了没买,是我们做的不好,让你白来了一趟。”
“一个企业做得好,做得长久,要更利于民,更利于国,更利于长久。这样的事情,要多做一点。所以我们把品质当成我们的最高准则。”宛习平时常这样鞭策自己。
参加湖北创业大赛
“有一千个理由放弃,但我就是喜欢”
“跟混凝土打交道,没有跟植物打交道快乐。从93年开始种植葡萄,我就开始研究它,一根葡萄买回来,它只有铅笔长的枝条。我管理一年后,第二年,能够开花结果。红果绿叶,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我有一千个理由放弃这个行业,但我就是喜欢。”宛习平深情地说。曾有人这样对宛习平说,如果他不从事农业,做其他行业,他的成就远远要比现在大。
农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风险高,大部分人对做农业望而却步。
就在年,宛习平在江夏区凡华农业园的种植基地就遭遇了两次台风。基地大棚在第一次台风中,全部被损坏,宛习平花了几十万翻修。但没过一个月,基地又遭遇了一次台风,他又花了几十万进行修缮。
尽管面临的困难重重,但宛习平有自己的逻辑。“10年前,我在老家葡萄园做了个四合院,花了20多万,那个时候,县城的房子3万块一套,我可以买7套,现在每一套可以值50万。而我的四合院50万卖给别人也不见得有人买。我不懂经济,只有老老实实地做农业,不考虑其他,专心发展葡萄种植。”
目前,小宛葡萄在武汉地区有四块种植基地,分别是江夏区郑店街劳七村国道旁凡华农业园内亩;江夏区法泗街怡山湾亩;江夏区纸坊街照耀村亩;黄陂区王家河街彭岗村亩;总占地面积1亩,总投资余万元。基地现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武汉试验站和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的示范基地。
下一步,小宛葡萄还会做其他水果的配套,桑葚,杨梅、无花果,火龙果等都会整体推出,让基地的水果种植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小宛葡萄还会有延伸产品,做一些产品加工,果酒、果汁、桑葚茶等绿色食品。
尽管农业种植的前景可观,但未知的风险也无处不在。宛习平说:“我打算一辈子做葡萄种植,最困难的时候我都熬过来了,没有什么抗不过去的。所有的困难和问题一件一件地克服了。坚持下来了,终究会成功。”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理事
“我的企业不一定要做多大,也不一定要赚很多钱。我也不会强求把企业做到行业第一,但我会努力做到最好。”宛习平信心满满地说:“我不想发展太快,始终会坚持品质发展,把小宛葡萄做成家喻户晓的品牌,就像武汉的洪山菜薹。”
微江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huaguoshu.com/whgfz/10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