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无花果树 > 无花果树价值 > 正文 > 正文

我们当代人的面孔悲剧底色下的媚俗文化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2/28 19:10:27

有听众问我,为什么电台的名称叫一间自己的屋子,是不是有什么深意。并且他还告诉我,他去年就尝试改造过一间自己的屋子,照着自己喜欢的模样,和自己能接受的预算。

我回应说,我也改造过屋子,也就是我现在住的屋子,虽然不是从零开始,但也算是大变样。他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发,电台的副标题是「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来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本名为《一间自己的屋子,Aroomofone’sowner》。伍尔夫的屋子比喻,其实是为鼓励女性进行创作,成为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完整人而提出的方案。不仅是物质层面,实现自由,也要在题材创作上大胆追求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圣经当中,人在地上的身体被比喻成帐篷,死后进入天国才住进了屋子。也认为人只是短暂地停留在可朽坏的质料里,是可悲的,因为人注定死。面对死亡的悲剧命运,人只有追求不朽的心灵世界的满足,建立起爱与希望才能顽强地存活下去,否则末日到来,神就要剥夺人进入天国的机会,弄不好还得下地狱。

其实保持爱与希望是很难的一件事,可就如伍尔夫对女性大胆展开创作的鼓励,艺术也许是一个指路牌,让我们找到可以通往「逃离庸常世界」的道路。每一个人都有一间自己的屋子,需要我们用尺子丈量每一寸空间。那句古老的希腊箴言所说,认识你自己。

什么是媚俗艺术?媚俗艺术如何作用于文化与生活?

媚俗艺术可能是我们接触过最多的艺术类型,广泛却又不易察觉地存在着。它寄生在我们体内,腐蚀着人们的日益消沉的意志,用物质充当新的手脚,麻木地进食除了过剩的热量以外毫无益处的甜味剂。我们需要对其有深刻的反思才行,这样的反思也是紧迫且必要的。

1.塑造新的德性

在尼采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中有一篇文章名为《山上的树》,说到「我们被不可见的手所弯曲和摇撼」。在我看来相当有启发,作为现代性开端的三部曲之一尼采,是如何看待现代人面临的困境的呢。

文章《山上的树》引用了圣经中的两个故事,第一,看不见的风;第二,犹大卖主。文章给了我一个新的看待圣经当中记载「犹大卖主」的故事的视角。不敢说真是尼采的观点,因为每个人读尼采也肯定不会完全相同,因他时常用很多的比喻,让人对于文章所指究竟是什么会产生多样的联想,我的解读也只是为我所用而已,不甚严谨,我也并未查考什么专家观点。

首先是看不见的风,圣经原文指的是人会重生,但是怎么重生,无人知晓,就如我们不知道风从哪里来。尼采又说,我们用手不能使树木摇撼,而风可以,就像是看不见的风。他又进一步说,风不仅能使树摇撼,还能使我们弯曲。其实这话说得很重,是一种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因为弯曲在圣经当中一般指的是弯曲的世代,是邪恶与黑暗的代名词。教导圣徒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

尼采居然反过来指责神,既然是他创造了世界,我们若是被世界改变了,难道神能逃避责任吗。我们既是善的,也是恶的,而且要知道至善的道理,就要像树木扎根在幽暗的泥土里那样,深入恶里去。

如果说我们真的会重生,如风摇撼树木和人的意志,虽然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运作的,但总还是重生了。查拉图斯特拉借着少年人的口问,我重生是要做什么呢?一棵树扎根在泥土里,长成高大的树木,又怎么样呢?如果说神给了我们梯子去攀爬,少年人说他越是往上爬,越是想要追问,爬这么高是要做什么呢?

一连串的发问将人类置于巨大的虚无之下。似乎无人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少年人代表的是,拥有丰富的学识,颇高的成就,财富地位的人,却唯独与孤独为伴。一点也不稀奇,他站的越高,越是无人能与之对话。少年人信仰神吗,完全不,他甚至不认识神。他既代表着一种新的超人意志,又立马描述了他的虚无。拥无人能及的高位,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成功是在跨越台阶,他蔑视自己也蔑视他人的功利之心。

少年人渴望追求的是自由,我们总说财务自由,他完全做到了。可是他再追问,那又怎么样呢,我做到了一切准备,而我要等什么呢。难道我在等第一道闪电吗?

回到圣经当中,作为十二门徒的犹大为什么要出卖主耶稣基督,犹大多么幸运啊,被神选中做十二门徒,万人之上,永生神之下的犹大,为何这么做?他不就是这个少年人嘛。除了神,就是他们了,所谓精英中的精英。我大胆猜想,犹大嫉妒神,因为他不认识神,在他看来,耶稣不过是天选之子,不是什么神,也不是神的儿子,就是和他一样的门徒,天下只有一个神——就是上帝。

什么是尼采所说的第一道闪电,是没落。比虚无还更为巨大的自我毁灭式的决定,是走向没落。??

尼采说「你想升往自由的高处,你的灵魂渴求着星辰。然则你恶劣的本能也渴求着自由。」

像极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我们既有清晰的目的,又随时会陷入无目的虚无。既向往精神的自由,又乐于享受身体的欲望,做着与目的截然相反的选择。

或许可以表明,我们像那少年人一样,根本就不知道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又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是可以吃到好吃美食,拥有聪明美丽的伴侣,还是可以每天换不一样的伴侣,或是一栋有狗的大House,周游世界怎么样,当然你可以自由支配你的时间,怎么样?尽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最大的自由,不过如此。

自由难道不是如此吗,恰恰相反,尼采说自由是真正的自由的反面,是虚构的自由,是恶劣的本能,是精神的荒淫,是被释放的野犬,真正得到自由的仅仅是恶劣的本性而已。

当我这么说的时候,可能一堆人忍不住要站出来揭穿我的虚伪。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其实这个问题一点也不难回答,在尼采看来,就是爱与希望。道理听起来真是老掉牙,太过时了,太传统了,一点新意都没有。谁还信奉这套?

可就连这,尼采也想到了,想到我们就是会觉得没新意,他说,“我知道那些丧失了至高希望的高贵者,现在他们诽谤一切崇高的希望”,“高贵者想要创造新事物,以及一种新的德性。善人却需要旧事物,保住旧事物”。

我们想要放肆地生活在短暂的快乐之中,而且不去树立隔夜的目标。我将其称为“即时快乐之神”。

拿但业对耶稣说:“你从哪里知道我呢?”耶稣回答说:“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

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有古卷作“良善的夫子”),我该作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

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有古卷作“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 神以外,没有一个良善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

他说:“什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

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

那少年人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呢?”

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这样局面是到底是如何造成的?

格林伯格在阐释何为庸俗/媚俗艺术时,用了一个例子,说两幅画摆在农民的面前,一幅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一幅是弗朗西斯科·戈雅的「年5月3日」,农民会更欣赏哪幅画。(说明下,此处仅仅是为了说明鉴赏门槛的问题,并非要作出高低评判,戈雅是伟大的艺术家,通俗并不意味着庸俗。在格林伯格的文章中他举例的艺术家是列宾,但他自己后来也纠正了列宾没有创作过战争题材,所以我就以戈雅代之,因为他的画就传达主题来说,有通俗易懂的一面)当然了,因为农民没有接受过艺术的训练与鉴赏的培养,虽然也认出了毕加索的画中人物的形象,又知道这是出自鼎鼎有名的艺术家之手,也许会尝试揣摩画中的意涵。但当农民看向戈雅的画,他能轻易地发现画里的一切都很熟悉,能够照进他的现实处境当中,甚至能为画中的场景补上精彩的个人经历,产生移情。无疑戈雅的画胜过了毕加索,在农民眼中烙印下的理解世界的图景——接纳熟悉的事物。

理解毕加索的画是有很高的认识门槛的,需要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很困难的,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之下我们没有接受过这类知识,因为它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点用处都没有。可是媚俗的难道是观众吗,我觉得这个例子来看,根源在于艺术家。艺术家看出农民没有鉴赏更高艺术的能力,就迎合了农民的审美标准,将毕加索的画吸收再咀嚼,最后投喂给农民。假如农民群体占据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可想而知这位艺术家是有很大市场潜力的。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曾说,「如果说前卫艺术模仿艺术的过程,那么庸俗艺术,我们现在已经明白,则模仿其结果。」

怪异之处在于,越是分工明确的现代社会,人们满足于稳定而充足的物质生活,却越是温顺而甘愿接受文化层次上的不对等。一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一边是大量被剥削的贫穷阶层,一份粗略的数据表明,在年,农民与工人阶级的总和占据人口的90%。所谓话语权理应属于占多数的群体,事实却完全相反,就像在企业上班,主导价值风向的只会是少数的管理者。「少数人的准则为多数人所分享;后者盲目地相信前者清醒地加以信奉的东西。」最终导致我们缺乏分辨和反思的习惯与能力。是什么原因?(模仿的模仿)

丧失分辩能力-政治媚俗艺术-坏趣味

人们无法获得对于艺术品鉴赏的能力,艺术品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死的,当人们读不懂它的时候,只能是停留在其外表的吸收。于是就不难解释,媚俗艺术家将更为浅表的事物呈现给大众的时候,大众竟然愉快地接受了的事实。

美术馆门外兜售的印着艺术品形象的生活用品,不是艺术的复制品,而是通过将复制的艺术品再与日常生活结合,造就出「庸俗的世俗化」过程。实用,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比起将图像的有利应用,还有什么是更重要的呢。

若还只是大众对于艺术周边的消费而已,那我觉得还能理解,不是什么特糟糕的事情,买个纪念品装点下生活也无可厚非。但这还远不是媚俗艺术的真正目的,艺术家创作出浅显易懂的作品,营造虚假的审美体验,真正目的是在于将纯意识形态的内容包含进去。你可能会感到惊讶,难道大众不知道吗?是的,当大众不加分辩地接纳来自官方权威的艺术评价,其最终结果是盲目追随。在战争时期,官方文化掌握着艺术的话语权,他们拥戴媚俗,扼杀先锋。先锋艺术在他们看来是危险的,因其本质是破除权威与传统的,当然随着不断壮大和发展,先锋也逐渐成为新的权威。纳粹表面看起来是先锋与激进的,其实内在却有着最为根深蒂固的传统主张可见,当艺术充当了官方文化的宣传工具,将纯意识形态放进扮演虚假先锋派的姿态当中,为其摇旗呐喊,才真正露出了媚俗艺术的谄媚态度。

所谓纯意识形态,指的就是带有政治主张的思想观念。艺术家与政治家合谋,营造了看似符合审美眼光的景观世界。辨别这些景观是很容易的,媚俗艺术通过模仿先锋艺术浅显易懂的表现手法,夹带政治意图进入公众视野。甚至还要为自己贴上艺术品的标签。卡内林库斯将其称为「政治媚俗艺术」。

取悦的力量-娱乐媚俗艺术

为什么甘于堕落至此,愿意接纳媚俗艺术?甚至不加分辨,即便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一种取悦的力量作用于官方文化的确立之上。

如果你对于所谓政治媚俗艺术不是很感兴趣的话,或是觉得实在跟我们日常生活关系不大,那就要请听接下来内容,关于媚俗艺术的另一面,为娱乐而生产的媚俗艺术。

娱乐型媚俗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奇百怪却又万变不离其宗,打着门类艺术头衔的综艺节目(尤其音乐类是重灾区)、言情小说、包学包会的知识付费、客厅的的廉价装饰画,旅游宣传等等,那些你能想到的明显地审美不充分却又提供满足的事物。

关于媚俗艺术的概念,也许你察觉到了,媚俗艺术不仅是从美学而且从伦理上思考。既追求美,又要求「得当」。就如赫尔曼·布罗赫提出的观点,媚俗艺术系统要求其追随者美妙地活动,艺术系统则发出道德命令:恰当地活动!在艺术的价值系统内,媚俗艺术是邪恶的元素。举例说,热门景点打上的标语,为吸引游客参观,为丹霞地貌赋予奇怪的命名。这段是来自张掖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huaguoshu.com/whgjz/60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无花果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