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春风以化雨,施文明兮甘霖。全区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总目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强乡村治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掀起了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新作为展示第75期,感受“时代文明新村”的新气象。
库孜滚村
高原唱响幸福歌
漫步在塔什库尔干县塔什库尔干乡库孜滚村,眼前矗立着一排排新房和整齐的院落,笔直的柏油路一直通向远方的雪山和蓝天,防渗渠中潺潺的流水声混合着清脆嘹亮的鹰笛声,幸福灿烂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乌鲁木齐海关驻村工作队着力提升村民幸福感,干群合力共建家园,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弘扬时代文明新风,在帕米尔高原上唱响建设文明村庄的新时代奋斗之歌。
强基础提升服务水平
基层工作就像一股股的麻线,党建就是拧绳的力。工作队入驻以来,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联合村“两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制度建设,着重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在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在争先创优、创建文明村上齐心协力,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脱贫增收目标如期完成。
工作队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引领,推进乡村党建工作,指导村党支部制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财务、纠纷调解、劳保、综治等各项村级事务流程,有效提升村级组织运行和村干部管理水平,乡村的治理工作不断向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发展。
资料图
“工作队来了以后,大家一起学习,互相请教问题,齐心解决问题,工作更规范了,党员归属感强了,积极性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村党支部书记李继玲说。
工作队注重激发村民的“主人翁”精神,通过“四议两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制度,畅通村民参事议事的渠道,保障了村民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了村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队和村“两委”坚持公开透明的办事原则,利用村大喇叭广播、周一升国旗大宣讲、村委会宣传栏公示等宣传方式,让村民清清楚楚看到,明明白白了解,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各项事务在团结和谐氛围中联手解决,提高了村民的满意度。
“工作队规范化管理各项工作,我们办事有规可依,各项决策公开透明,村民们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也很信服,我们的工作更好开展了。”村干部阿依米古丽·巴依克说。
转观念享受美好生活
“我们生活在山区,祖祖辈辈只会放牧,不会种地。工作队教我们在院子里种蔬菜和花卉,五颜六色的,太漂亮了,心情也好得很。”村民尼尤孜·居麦指着自家院子高兴地说。
资料图
搬迁新居的村民,院内空地都荒废着,到处都是牛羊粪便和堆积的杂物。工作队积极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帮助村民科学合理规划庭院,开展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三区分离”工作。工作队还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发放流动红旗,在“最美庭院”门前悬挂奖牌,组织村民观摩学习,激励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
环境好了,工作队又在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上下功夫。围绕“改厨改厕”活动,深入宣传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组织村民观看新农村建设相关的纪录片,向村民展示新农村的日常生活方式,让村民有了直观感受。工作队因势利导,协调资金对购买现代化厨具进行补贴,帮助村民安装油烟机,运输煤气罐,让现代化生活方式进入每家每户。
“我们的院子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像在梦里一样,这样的生活有奔头!”村民雪莲·吾拉木艾力高兴地说。
树新风建设和谐乡村
“吐哈达洪大哥,我家的牛生病了,您快帮我看看吧!”养殖户沙那·哈加尔着急地说。村民口中的吐哈达洪·居麦是村里的大能人,更是个热心肠。不管是牲畜生病还是其他事情找他帮忙,他都第一时间赶到。平时,他还组织村民学习牲畜配种、防疫防病技术,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村民。“我们生活在一个村里,就是一家人,我愿意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吐哈达洪说。
村美美环境,人美美精神。近年来,工作队深入挖掘乡村道德模范,积极开展典型选树活动,强化宣传教育,利用周一大宣讲、农牧民夜校,开展“道德讲堂”弘扬正能量,对表现优异的村民进行全村表彰,教育引导村民转变思想,知荣辱、讲文明、扬正气,在全村营造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木拉衣木拜克·提来克两口子是村里的模范夫妻,他们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妻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婆媳之间也很融洽,从没发生过任何矛盾。丈夫除了打理自家的农田外,利用农闲时节,发挥自己的装修特长,在附近村里打零工增加收入。他不仅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在村里成立装修队,带徒弟、教技术、传本领,让乡亲们一起致富。提起木拉衣木拜克夫妇俩,村里人都竖大拇指。
如今的库孜滚村,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乘着新时代的快车,奔向帕米尔高原乡村振兴的“制高点”。(乌鲁木齐海关驻塔什库尔干县塔什库尔干乡库孜滚村工作队供稿)
库萨克北村
乡村文明风徐徐入心田
漫步在裕民县吉也克镇库萨克北村,金黄的玉米铺满晒场,装点着村庄。村民们经过了一季的劳作进入了闲适的休整,相邀前往村里的文化室、阅览室,开始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欢声笑语来充实漫长的冬季生活。
塔城地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工作队驻村以来,建阵地聚民心,拓宽增收渠道,整治人居环境,团结带领全村各族干部群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昔日旧村变成了团结、富足、和谐的时代新村。
服务群众人心聚起来
“只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我们驻村才有意义。”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吾尔坎·胡麻什在党员大会上说。
为民服务不忘初心,履职尽责方得始终。驻村以来,工作队和村“两委”围绕亲民、爱民、帮民的工作思路,先后制定完善《首问负责制度》《服务承诺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等便民服务制度,通过对各类规章制度的废、改、立,提高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措施送进百姓家,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争取万元项目资金,新建平方米办公楼,配备了办公桌椅、电脑、打印设备等。办公楼集群众事务代办、群众诉求受理、法律援助等为一体,实现了群众事务“一站式”服务。同时,工作队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典型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难点在一线突破,让村民办事只来一次、一次办好。
村民马义峰说:“以前交社保、申请贷款都要到村里、县城来回跑好几趟,现在是工作队员代办,事情分分钟就解决了,给工作队点赞。”
整合资源日子旺起来
“我们驻村工作队,运用国家优惠政策,利用有效资源,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让大家日子过得旺起来才是硬道理。”吾尔坎说。
库萨克北村主要种植玉米,为改变种植结构单一、整体收入不高的现状,工作队和村“两委”立足实际,确定“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向阳花合作社,与番茄制品企业签订订单,引导村民种植番茄。按照土地保底元和盈利的85%给村民分红,盈利的15%纳入合作社集体收入的方式,形成“农民变股东、收益靠分红”的增收路径。
为进一步提升番茄的品质,工作队邀请县农技站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在合作社的精心管理下,当年番茄总产量达11万吨,收入0余万元,社员户均分红达每亩元。村民见势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现合作社共有80余户社员,除流转本村亩地以外,还流转周边村队及国有土地1.1万余亩,产值效益不断扩大。
尝到合作社甜头的村民王川文说:“加入合作社后,每亩地保底分红元,年底还能拿到3.9万元分红,加上自己打工每月挣元,一年收入6万多元,日子美滋滋的。”
资料图
番茄种植的成功经验启发了更多致富思路,工作队又紧盯特色种植,盘活村民闲置庭院,引进黑木耳,带领10户村民试种并成立磊鑫合作社。合作社为村民种植提供技术支持,设计了“库萨克”品牌包装盒,通过电商平台开拓市场,一万支黑木耳菌棒产出的公斤木耳干货销售一空,纯收入达10万余元。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库萨克北村已经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美化环境新风树起来
“以前村里到处都是杂草和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十分普遍,大家保护环境意识不强。现在环境好了,小院蔬果满园,街道干净整齐,日子越过越好。”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赞不绝口。
为改善村庄环境卫生,工作队和村“两委”成立环境整治领导小组,通过国旗下宣讲、入户宣传保护环境知识、签订《门前“三包”承诺书》等措施,确定每周一、周五为村民爱卫日,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形成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工作队投入余万元,新建厕所75座,铺设柏油路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6盏,栽植风景树2棵,清除垃圾吨,美化亮化宜居环境,彻底改变了村庄的旧面貌。
资料图
为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工作队挖掘库萨克北村文化传统,联合村“两委”组建舞蹈队、河南豫剧表演队等6支文艺小分队和1支草根宣讲团,积极发挥后盾单位优势,组织10余名有文艺特长的退休老干部下乡进行文艺演出。截至目前,全村共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余场次,大合唱《共筑中国梦》、广场舞《好日子》等节目广受好评,展现了村民勤劳致富、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以前我们村的生活单调,村里文化活动开展得少。现在经常举行唱歌、跳舞等活动,我们越来越有精气神了。”村民倪雪秋说。
看得见的环境在悄然变化,看不见的乡风已润入心田。如今的库萨克北村,田野正绿,家园正美,产业发展干劲十足,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处处展现生机勃发的新村景象。(塔城地委组织部、老干部局驻裕民县吉也克镇库萨克北村工作队供稿)
铁提尔其村
美丽乡村“理想家园”
沐浴着深秋的暖阳,吹拂着清爽的晨风,走进库车市阿拉哈格镇铁提尔其村,道路干净整齐,路边鲜花芬芳,行人笑容满面……一幅美丽画卷跃然纸上。阿克苏地区水利局驻村工作队狠抓人居环境整治,树文明新风,多渠道助农增收,使铁提尔其村旧貌换新颜,成为村民心中的“理想家园”。
完善基础设施为村庄添新衣
过去,铁提尔其村一度是阿拉哈格镇环境最差的村。近年来,工作队带领村“两委”从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村庄整体面貌。
资料图
工作队与村“两委”研究村庄整体布局,科学制定规划,以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为目标,申请项目资金和派出单位支持资金,先后投入余万元,修建3公里长的硬化路面,架起60余盏太阳能路灯,绘制余幅文化墙,道路两旁栽种6公里的花草树木,为村庄换上了新装。
铁提尔其村村委会旁有一处荒废的空地,长期以来杂草丛生,村民们把它当作了垃圾场,十分影响村容村貌。工作队提出对垃圾场进行改建的建议,利用周一升国旗仪式、入户走访等时机,动员村民主动参与到垃圾场改建当中,将沉积多年的垃圾堆问题解决。
垃圾清空后,工作队又筹措27万元资金,将空地建成余平方米的小广场,种植花卉,摆放休闲健身器材,组织村民在小广场举办广场舞、服装秀、演讲比赛、书法绘画等活动67场次,丰富村民农闲时光。“现在村里的环境好了,我们没事就到小广场上去遛弯聊天,日子别提多舒心了。”说起村里的变化,老党员阿西木·沙木沙克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
“一道篱笆绕村中,院外有花道有景”,铁提尔其村成为村里的环境整治示范村,工作队多次承办镇、市级两级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周边村组纷纷组队前来参观学习。
打造美丽庭院为生活添色彩
“面子”美了,“里子”也要实。村里的基础设施完善了,整体环境变好后,工作队又把目光放在了庭院环境整治上,会同村“两委”研究制订《铁提尔其村“美丽庭院”实施方案》,以院内院外“六件事”“三区分离”为重点,全面开展庭院环境整治工作。
工作队与村民签订院内院外“六件事”、门前“三包”责任书,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做示范,对村民庭院进行精心规划布置,带领户村民进行住宅区、种植区、养殖区“三区分离”,清理垃圾,归置杂物,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打造整洁舒适的庭院环境。
卫生干净了,保持最重要。工作队坚持“脏有人管,乱有人治,头有人带”的原则,明确村“两委”、村民小组长等工作职责和分工,以村干部、党员组队带头,志愿者配合的方式,成立评选组,每周开展一次入户检查,对环境整治做得好的家庭授予“美丽庭院”称号,发放流动红旗以示鼓励,通过先进带后进,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争模范的良好局面。
半年前,阿巴·萨木萨克还是村里有名的“懒汉”,房前屋后各类物品摆放杂乱,家里就像个“杂货铺”。工作队帮他量身定制庭院整治计划,购买20吨水泥和石榴、无花果树苗,组织志愿服务队帮他整理庭院,短短一个月,阿巴家的庭院大变样,还被镇里评选为“美丽庭院”示范户。
“家里收拾干净了,邻居们都来参观,把我家当样板,我也要当志愿者,帮助大家一起整治庭院。”阿巴说。
以家庭“小美”聚乡村“大美”。如今,全村户村民被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户,环境卫生由过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变成了全体村民都重视的大事。
带动创业就业为致富添门路
环境美起来,口袋更要富起来。铁提尔其村人均耕地少,增收渠道单一,工作队征求村民意愿,把就业创业和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出路。
村里部分富余劳动力有外出务工意愿,却苦于没有技术,工作队和村“两委”有针对性地开展工程施工、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纺织等技能培训32场次,让村民掌握实用技能。工作队还主动跟库车市纺织、餐饮、建筑等企业联系,给村民们当起了“红娘”,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村民进行登记造册,按时“送工到企”,帮助寻找“好婆家”。在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目前,村里有名村民在当地企业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同时,工作队又筹措17万元资金,修建创业孵化市场,为25户有经商经验和厨艺的村民提供门面房、摊位,从事农副产品销售、经营小吃摊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实现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工作队帮我在菌棒厂找到了工作,一个月能挣0多元,今年攒了近2万元,准备给家里添置冰箱和洗衣机。”村民吐尔生·艾则孜高兴地说。
资料图
针对村里部分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工作队鼓励他们发展庭院经济,指导村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小户型养殖、蔬菜种植,同时邀请县、乡、村三级农牧技术员全程跟踪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工作队还通过“线上、线下”拓宽销售渠道,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村民通过庭院经济实现户均年增收1.4万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如今,铁提尔其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质量日渐提高,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新时代美丽新村路上阔步前行。(阿克苏地区水利局驻库车市阿拉哈格镇铁提尔其村工作队供稿)
吉里格朗村
幸福村里话丰年
村头“水美鱼跃人欢笑,红彤彤的高粱乐弯了腰”,村里路面平整宽阔,小桥流水,花开芬芳。走进伊宁市喀尔墩乡吉里格朗村,眼见之处即是美景,所到之处尽是幸福的味道。
近年来,伊宁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产业,倡文明树新风,努力将吉里格朗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宜居村庄。
产业兴村民乐
吉里格朗村有20多年种植高粱、扎扫把的历史。虽然扫把做工精细、结实耐用,但由于村民既要种高粱、扎扫把,还要跑销路,作业分散,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并不高。
“高粱产业是咱们村的支柱产业,要花心思把产业做大做好!”工作队成立“扫把协会”,吸纳种植大户、扎扫把能手组织村民开展高粱种植及扫把制作培训,协会从村民中推选出销售经纪人帮助全村“打包”销售,在伊宁市各市场、超市打开了销路。工作队还帮助村民与伊犁州各县市以及疆内其他商户沟通联系、签订订单,畅通了疆内的销售渠道。如今,全村高粱种植面积从亩扩大到0亩,从事扫把产业的农户从50户增加到户,年产扫把万把,远销全疆各地,人均年收入余元。
资料图
随着“红色”高粱产业愈发成熟,工作队和村“两委”依托吉里格朗河与伊犁河交汇处的良好生态资源优势,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提出了通过多元化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发展思路。
乌斯玛草是新疆特有的植物,可以促进毛发生长。今年年初,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发现很多村民家都种有乌斯玛草,经过市场考察后,提出了发展乌斯玛眉笔产业的想法。经过宣传动员,村民们纷纷调整庭院种植结构,扩大乌斯玛草种植面积,并参照扫把产业的成功经验,成立乌斯玛眉笔合作社,转移60名农村妇女从事原料种植、眉笔加工等工作,人均年增收可达3万余元。
“红色”高粱和“绿色”乌斯玛草成为了吉里格朗村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通过“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了90%以上村民持续创收。村里的15户养殖户紧跟脚步,转变养殖结构,通过发展养殖骆驼销售驼奶,今年养殖的峰骆驼收益预计可达20万元。
步入深秋,村里并没有几个人赋闲在家,村民们忙着扎扫把、做眉笔、养骆驼……以“红色”高粱产业、“绿色”乌斯玛草产业为代表的“彩色经济”,让村民们投身到了增收致富的产业大军中。
生态美乡村活“经济发展起来了,更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做到百姓富与生态美相统一。”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叶尔迈克·居马太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吉里格朗村坐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生态资源,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村落的保护开发也尤为重要。工作队和村“两委”花大气力致力于绿化建设,宣传动员、教育培训、跑办项目,三年来新增绿化亩,全村绿化面积达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5%。同时,通过申请次生林项目资金10万元,实施生态保护,让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活”了起来!
资料图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也不容忽视。工作队和村“两委”将村落保护开发与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完成了村庄主次干道改造、地下污水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吉里格朗村的环境问题。同时,组建乡村文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员队伍,对村委会阵地、巷道、庭院卫生进行清理及监督,确保整村干净整洁。
“这些年,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要更加爱护现在的美丽家园!”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村民阿迪力江·库尔班江赞不绝口。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是工作队近年来逐步打造的现实美景。吉里格朗村正朝着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阔步前行。
乡风好气象新
村容村貌是“外在美”,文明新风的“内在美”更能增强乡村魅力、促进社会和谐。工作队驻村后,发现村民文体生活比较单一,村里的文化氛围相对薄弱。
“我们来自宣传部门,应该利用好宣传平台,打造好文化传播平台!”在村“两委”会上,工作队副队长周彩虹提出建议。
工作队发挥派出单位后盾作用,联合州、市图书馆定期对书籍进行更新,安装电视机、电脑等设备,将图书室打造成以文化书屋为载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在这里,村民不仅可以静下心来浏览各类图书,还能观看红色教育题材电影。工作队还邀请电视台拍摄制作了“村民讲时代好故事”短视频,在书屋内进行展播,让村民看变化、谈感受、话发展,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依托吉里格朗村民间艺人的文化特色,工作队和村“两委”组建了3支50余人的文艺表演队,由工作队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排练。自从队伍成立后,村里变得越发热闹,每逢节假日都能听见欢歌笑语从村委会、文化大院、文化小广场内传出。
脸上有笑容,田间有收成,心中有希望。如今的吉里格朗村和谐安定,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成为各族村民的美丽宜居家园。(伊宁市委宣传部驻喀尔墩乡吉里格朗村工作队供稿)
吉米库勒艾日克村核桃园中话幸福
沿着恰尔巴格乡一路向北,吉米库勒艾日克村犹如美丽的花园映入眼帘,整齐的屋舍隐没在茂密的核桃树下,潺潺的河水沿着防渗渠流入规整的核桃林,村民的笑容如同花儿一样灿烂,真是一幅人美、村美的画卷。
洛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队驻村以来,真抓实干,积极谋划,抢抓机遇,在村民庭院美化、村容村貌绿化和核桃产业规模化发展等方面持续用力,将吉米库勒艾日克村打造成了环境秀美、民风纯朴、产业兴旺的核桃村。
改造庭院文明新风扑面来
村容村貌是一个村的招牌,庭院环境是一个家庭的脸面。驻村伊始,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发现村民家中杂物乱堆、禽畜乱跑、污水乱泼,既不卫生也不美观。
为改变现状,工作队以打造美丽庭院为抓手,挨家挨户摸底,结合每户实际,制定庭院改造方案。协调庭院改造项目资金60万元,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逐户推进户庭院改造。成立志愿服务队,帮助村民分区规划、平整庭院、搭建棚圈和小拱棚,实现了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的分离。
资料图
为巩固庭院改造成效,工作队组织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成立由工作队员、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评审组,以相邻10户为单位,每周评比3户“美丽庭院示范户”并悬挂光荣牌,掀起了人人参与、户户争先的美丽庭院建设热潮。
村民萨伊普罕·麦麦提敏原本没有改造庭院的积极性,自从参观了“美丽庭院示范户”后,主动邀请工作队帮助她家进行庭院规划。经过不断努力,她家也被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户”,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截至目前,全村户已全部改造完毕,家家户户门前有花草、庭院有果树、架上有葡萄、园里有拱棚,让村民真正感受到了庭院改造带来的红利。
整治环境打造绿色新家园
为全面整顿村庄环境,工作队利用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时机,宣传环境整治,并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村容村貌整治五年规划。
针对村民乱倒垃圾的问题,工作队争取后盾单位支持,为每户配备了垃圾桶,每周由垃圾车统一清收,实现统一处理。组成村级保洁员队伍,制定门前“三包”制度,做到道路全面清扫,垃圾全部入桶。此外,由工作队带头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对卫生死角、垃圾堆放点进行清理,实现了村级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净化。
以前,1小队道路破损严重,路面比水渠低。工作队利用为民办实事经费,组织村民用砂土料垫高道路,加高水渠围栏,先行保障了村民出行安全。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今年初,工作队主动到县交通部门对接,经过积极争取,吉米库勒艾日克村道路维修工程正式纳入乡村道路建设计划。正式动工后,工作队又帮助勘察路况、讲解维修要求,确保满足村民的需求。入驻以来,工作队累计为村民铺设农田砂石路3.5公里,铺设柏油路2公里,修建防渗渠4公里,为村民的出行保驾护航。
“土坯房变成了安居房,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乱扔垃圾的人少了,主动清理的人多了,我们的家园越来越舒适,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86岁的老党员巴拉提·伊曼激动地说。
壮大产业增收有方鼓口袋
核桃种植是吉米库勒艾日克村的传统产业,全村80%的农户种植核桃。但因品种不好、技术落后,收益不佳。
工作队与村“两委”依托农田规范化管理,打造高标准核桃种植基地,对亩老旧品种进行新品种嫁接,对亩过密核桃进行疏密,打造规范化核桃条田亩,实现全村亩核桃提质增效,亩均增收2元,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
资料图
核桃产量品质上去了,工作队便与村“两委”商议采用大户带动的方式实现核桃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在了解到村民阿布都合力力·杰力力有种植、加工、销售核桃的经验后,工作队立即动员他牵头成立核桃加工销售合作社,帮助他到北京、河北等核桃种产销基地观摩学习,利用产业扶持资金为合作社配备60万元的核桃清洗、烘干设备,对本村核桃加工工人进行培训,实现核桃脱皮、烘干、碎壳、核桃仁分级分拣、销售一体化。目前,吉米库勒艾日克村年销售核桃吨,核桃仁吨,核桃皮吨,让核桃种植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全村30余名无法外出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人均月工资元以上。
“工作队来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不但种植的10亩核桃大丰收,还指导发展养羊产业增收。有了工作队的好点子,只要我们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富起来。”村民艾合买提江·伊斯马伊力在村民大会上分享自己致富经验时说。
目前,全村产业多点开花,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9.5万元。
民生连着民意。工作队真情实意付出,脚踏实地服务,换来了吉米库勒艾日克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幸福感越来越强。(洛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恰尔巴格乡吉米库勒艾日克村工作队供稿)
编辑:彭子芫、姜成炜
责任编辑:张雪峰、纪晓贞
审核:王新峰
推荐阅读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陈全国主持脱贫攻坚范例:他们是脱贫攻坚路上的“领跑者”(74)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进行时!觉得好看,就点赞和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