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通如皋城南街道新华社区大葱种植基地,党员志愿者与基地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采挖、分拣、包装,各司其职地将一捆捆大葱变成整装待售商品。“在新华社区承包种植真是个明智的选择,这里民风淳朴,乡邻热情,党员干部认真负责,听说我这边忙不过来,他们就组织志愿者来帮忙,在这边种地心里踏实。”大葱基地负责人、来自安徽的杨先生虽然是第一年来到新华社区承包种植地,但他对社区的干部群众却赞不绝口,在他的心中,新华社区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农村的真实写照。新华社区位于江苏省如皋市城南街道东南部,近年来,社区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路畅、街净、地绿、水清、业兴、民富”的华丽蝶变。年,新华社区被纳入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名单。调优产业促发展乡村振兴“产业旺”新华社区是一个以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的传统的农业社区,社区的自主产业“如皋筷乐米业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的优质稻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自年开始,在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志勇的带领下,村民将土地流转用于规模化种植食用菌、无花果树、大葱等经济作物,带动发展桑蚕产业,逐步形成了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与此同时,新华社区还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示范家庭农场,配套发展农业电商,实现了现代农业与观光游览、生态休闲、农耕体验、电商销售等新业态的有机融合。从温室里的食用菌、无花果树到烈日下的大葱和桑树,从单一种植到产业化、多元化、特色化种植,新华社区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富有挑战的道路。协调发展促就业乡村振兴“生活富”土地流转,对于常年耕种的老农来说,有着一股失去“饭碗”的失落感。本着“群众有所需,我必有所应”的原则,张志勇书记与土地承包商们达成协议,优先吸纳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这不但解决了因土地流转而赋闲在家的老农们继续耕种的愿望,又解决了承包者的用工难的问题,一举两得。“我们家的田已经全部流转给了大葱种植基地,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我就在地里帮忙,除了能拿到流转土地的钱,我自己也有工资,比有些在厂里上班的还挣得多。”提起现在的生活,60岁的曹大娘一脸满足。环境整治美如画乡村振兴“生态美”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河道整治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难点。近年来,新华社区迎难而上,逐一破解了环境整治“密码”。投放7座“四分类”垃圾亭,新增余处“两分类”生活垃圾投放桶,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指导活动,引导村民正确投放垃圾。大力推行“厕所革命”,累计建成“三格式”化粪池个,有效地减少了生活污水直排、厕所粪污等问题。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周边景区,打造米生态样板河——红旗河,成为百姓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新华社区的居住环境实现了“一年微转变”向“两年换新貌”的迈进。新风华彩展文明乡村振兴“幸福来”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华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骏腾园”“新时代文化长廊”“新风亭”“百姓大舞台”“港经茶馆”“农家书屋”等阵地,推出“新风华彩”精神标识,开展“美丽新农村魅力新华居”、“志愿服务我参与移风易俗我先行”等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将新时代文明新风尚传遍新华的每个角落。“我们现在的生活一点不比城里人差,白天我有时会到‘港经茶馆’里聊聊天,有时去做志愿者,晚上就和姐妹们跳跳广场舞,每个月还有两场露天电影看,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特别的幸福。”退休的赵海秀高兴地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篇全面振兴的大文章。新华社区党员干部们将继续深入田间地头,以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为指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谱写新华新篇章。左亚军程广云黄艳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huaguoshu.com/whgzl/1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