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书阅读需要闲情逸致,比如小说,最好是一个慵懒的下午,暖阳斜照进屋子,摊在沙发上捧读,偶尔端起茶来抿上一口。很长时间没有这种闲情逸致,也就没有读小说了。这次读小说如其说是习惯,不如说是还愿兼还债。大概三四年前偶遇这本书,找来电子版粗略地翻了一下,诚不欺我也,一直想重读纸质版,可是一再搁置下来,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在心头,如此简单的愿望竟然没有实现,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当在网上搜罗书时,与它又不期而遇,于是果断收入囊中,再不讲究什么心情了,花了一天的时间读下来,无比地轻松和畅快,欠债得还,心愿得偿,也不过如此吧。这本小书就是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写的中篇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被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之一,他的这本小说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迄今出版语种最多的图书。出版社对其作品的评价是:“柯艾略以博大悲悯的心胸、奇绝独特的视角、清澈如水的文字,将哲学沉思、宗教奇迹、童话寓言融为一体。”对于卓有成就的作家,人们总是热情地奉献出诸多的溢美之词,而对于寒酸落魄的文人,连正眼都不瞧一眼,冰火两重天的境遇透露了人间冷暖。其实,《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部中篇小说故事挺老套的,一个神学院的学生转而成了牧羊少年,在云游四方的过程中踏上了寻宝之旅,宝藏却在牧羊栖息地的大树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句话搁到这部中篇小说上,难说有多么离谱。其中只要有几个让人心动之处,也算不枉费一天的时光。引述再多的好评,或者再献上祝福,也无助于个体生命的提升与成长,我只引述和点评自己阅读这篇小说时最触动心灵的四个故事,引领你走近这本小说,略窥其中的堂奥。神甫逆袭的故事在小说自序里,作者转述了一个神甫逆袭的故事:圣母怀抱小耶稣,决定降临人间并造访一座修道院。神甫们全都非常自豪,他们排起长队,依序走到圣母面前表达他们的崇敬。一位神甫朗诵了美妙的诗篇,另一位神甫展示了他为《圣经》绘制的彩色插图,第三位神甫背出了所有圣徒的名字……神甫们如此这般一个接一个地向圣母和小耶稣表达了敬意。队伍的末尾,是一位在修道院中地位最卑微的神甫。他从来没有学习过那个时代的智慧经典。他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在附近一个旧时的马戏团里工作,他们教给他的全部手艺,就是空中抛球等杂耍。当轮到他的时候,其他神甫就想结束这场表达崇敬的活动,因为那位曾经的杂耍艺人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可说,况且还有可能玷污修道院的形象。然而,这位神甫内心深处同样有一种想为耶稣和圣母奉献点什么的强烈愿望。他察觉到了师兄弟们谴责的目光,有些羞怯地从兜里掏出几个橙子,开始玩起了杂耍。把橙子抛向空中,这是他唯一擅长的事。就在这时,小耶稣笑了,并开始在圣母怀中鼓起掌来。于是,圣母将手臂伸向那位神甫,让他抱了抱小耶稣。最有才华的神甫赢得了圣母的赞赏,而最卑微的神甫赢得了小耶稣的欢心,从而赢得了圣母的礼遇,这样的结局似乎各安其命,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然而,心里的天平仍然向最末的神甫倾斜了过去。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很简单但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在这场高级别的会见中,谁是核心和主角,圣母,还是小耶稣,还是母子俩人?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你就会明白,最末神甫之所以能够逆袭成功,是因为他成人的归成人,婴儿的归婴儿。他把小耶稣当成小孩子,而不是把他当成上帝。或者说,怀中的小耶稣还没有成长为众生膜拜的上帝。人生的悲剧之一就是错位。像《周易·系辞下》中所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是错位,在故事中把人当成神来膜拜,把婴儿当成上帝来崇敬,也是错位。对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朗诵诗篇,无异于对牛弹琴;彩色插图再精美雅致,却展示错了对象;背诵圣徒的名字更搞笑,小耶稣还没有长大成人,何来的圣徒?此时的小耶稣只有生理本能,只对一些有趣好玩的东西感兴趣,只有会活动、有响声的东西才能逗引起他做出反应,对其他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事物一概懵懂无知。一句话,对于成人世界一窍不通,一概不知,他的心智还停留在婴儿世界。他的眼中没有身份上的高低贵贱,没有学识上的博学多识与粗鄙浅陋的区别,没有嘲讽谴责之类的表情内涵,此时他的眼中是真正的“众生平等”,哪怕修道院里“最卑微”的神甫也和顶着修道院院长之类头衔是一样的。只要自己不妄自菲薄,自己不看轻自己,任何人都无法看轻你,忽视你,鄙薄你,每个人都有闪耀时刻。如果你没有拥有这样的时刻,那么你只需要持续不断地进取努力,而不是就此放弃。清代大诗人袁枚写过一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生命都不卑微,最末神甫获得了圣母和小耶稣的优遇和殊荣,他正如不起眼的苔一样绽放了自己的光华。水仙少年和湖泊在小说的引子部分,作者转述了英国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奥斯卡王尔德写的关于水仙花的传说故事:一个英俊少年,天天到湖边去欣赏自己的美貌。他对自己的容貌如痴如醉,竟至有一天掉进湖里,溺水身亡。他落水的地方,长出一株鲜花,人们称之为水仙。水仙少年死后,山林女神来到湖边,她看见一湖淡水变成了一潭咸咸的泪水。“你为何流泪?”山林女神问道。“我为水仙少年流泪。”湖泊回答。“你为水仙少年流泪,我们一点也不惊讶。”山林女神说道,“我们总是跟在他后面,在林中奔跑,但是,只有你有机会如此真切地看到他英俊的面庞。”“水仙少年长得漂亮吗?”湖泊问道。“还有谁比你更清楚这一点呢?”山林女神惊讶地回答,“他每天都在你身边啊。”湖泊沉默了一会儿,最后开口说:“我是为水仙少年流泪,可我从来没有注意他的容貌。我为他流泪,是因为每次他面对我的时候,我都能从他眼睛深处看到我自己的美丽映像。”在小说里,作者写到故事出处时,说那本书没有封面,我猜测是作家虚构的这个故事,只不过用了奥斯卡王尔德的名字。作家借助小说里的人物感叹道:“多美的故事啊!”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个故事美吗?答案是肯定的。凄美,打上生死底色的故事,多了一份学生,一缕哀伤,一声叹息。绝美,水仙少年为了追求美而死,这样的故事哀婉动人,我们平时讲求求真,求善,经历了前二个阶段之后进入求美阶段,进入审美境界才是终极目标。纯美,水仙少年和湖泊对美的追求执着,单纯,不掺和任何杂质。读这样的故事,令人感动的同时也令人羞愧,我自问一下:对某一事物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可如此单纯过?我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从美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故事,是第一层意蕴,再深的意蕴属于社会学的。诗人顾城有作品《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我们常说这样的话:“近在眼前,远在天边。”很多时候,人们彼此认识,之间也离得很近,令人难堪的是,可以认识这个人,却无法走进这个人的内心。正如水仙少年天天临照湖水,湖水却竟然从未关心过他的容貌是否英俊漂亮,反而从他的眼眸里看到的是自己的“美丽影像”,这种奇幻的历程足以让人唏嘘良久。年纪渐长,我逐渐体会一个词语的精妙与诡异,这个词语就是“咫尺天涯”。物理距离触手可及,心灵距离却遥不可及。当你明白了这个词语的内涵,就会知道,“形同陌路”“同床异梦”“熟悉的陌生人”等讲的绝不仅仅是别人的故事。别人只是自己的镜子,照出了自己的美貌,也照出了自己模糊的影像,至于真相如何,也许只有自己知道。男孩的梦牧羊少年原本在神学院呆在16岁,之后,他向父亲提出要当牧羊少年,云游四方。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父亲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个时候,作家写道:“他从父亲的目光中,男孩看出,父亲也想云游四方。这个愿望一直存在。”父亲有梦想却没有行动,固守在原地,走不出自己的家园,井底之蛙般自认为“我们的家园才最有价值,我们这儿的女人才最漂亮”。是男孩代替父亲把一生的愿望和梦想变成了现实,从而过起了牧羊人的生活,云游四方。就在牧羊少年已经牧羊两年了,他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那就是有一个神秘的小孩告诉他,到埃及金字塔去会找到一处隐秘的宝藏。当他找一名老妇人解梦时,她却要求他发誓,如果找到宝藏,要把宝藏的十分之一给她。正在他失望地放弃那个虚无飘渺的梦时,他遇到了《圣经》中的上帝的祭司“撒冷王”麦基洗德,鼓舞他去寻找宝藏。作家借小说中的人物之口说,在人生的某个时候,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命运主宰了我们的人生,——这是世上最大的谎言。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主宰,要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所谓毅力就是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你是抱着一种使命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步入青年时期,正如十八岁的牧羊少年正值青春韶华,敢想敢干,满怀期待,但是有的时候,一股神秘的力量开始企图证明,根本不可能完成你的使命。面对阻碍时,人们要相信,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他告诫说:“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追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和每个人的生活一样艰难。就在牧羊少年带着撒冷王的美好祝愿,带着送给他的指示预兆的宝石,带着用六只羊换来的藏宝地,踏上寻宝之旅时,他在陌生的土地上被骗了,他卖掉了六十只羊所得的费用一文不剩。终于,他在给水晶店老板打工挣到了寻宝的费用后,又重新踏上了寻宝之路,开始了他的奇幻之旅,而这两个小时的路程,竟然耽搁了整整一年时间。在穿行沙漠的过程中,遇到了沙漠女人法蒂玛,差一点就此止步,而把寻宝的梦想抛诸脑后。幸运的是,他又遇到了炼金术士,力促他继续自己的寻宝之旅。带着“你的心在哪儿,你的财宝就在哪儿”的忠告,他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埃及金字塔,却又遇到了恶人的毒打,挖开的藏宝地又空空如也。就在至暗时刻,他得到了警示,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他曾经带着羊群在那儿过夜的残破教堂,回到了那棵参天的无花果树下,找到了梦中的宝藏。牧羊少年把睡梦变成梦想而执著地追求,最终梦想成真的过程,固然有其自身的努力与辛劳,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外力的推动,就在他即将止步于更大的世界时,总有人推他一把,逼他一下,拉他向前走一步,让他以寻求宝藏的名义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体验到无比丰盈的人生。可以说,是外力不断推动下,他逐渐地靠近梦想,触摸梦想,拥抱梦想。所以,如果你有幸遇到类似撒冷王、炼金术士或者毒打你却带来警示的恶人时,以一颗感恩之心去善待他们吧,那才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与寻梦成真的牧羊少年的相反,是他曾经打工的水晶店老板,他只是保有去麦加朝圣的梦想,而不把它变成现实,只是因为他完成梦想后会大失所望。他的梦想并非可望不可及,而只是可望可及而不及。上学时曾读过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蜀国的边境有二僧,贫僧一路化缘到南海参拜观音,富僧本可以一路从船到南海,却一直没有如愿。这个故事讲的是梦想在于为与不为的区别,而不是能为不能为的区别。但是,水晶店老板是另一种选择,他永远不去麦加,依靠着对麦加的憧憬而活。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多元化选择的世界里,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每一个人尊重。幸福的秘密小说借助撒冷王之口讲了一个有关幸福的秘密的故事:一位商人派他的儿子去向人类的智慧大师讨教幸福的秘密。少年在沙漠中跋涉了四十天,最后来到一座美丽的城堡。城堡坐落在高山之巅,少年寻找的智慧大师就住在那里。少年没有遇到圣人,却走进了一个大厅,看见一派热闹的场面:商人进进出出,四周角落里的人在聊天,一支小乐队演奏曼妙的轻音乐,桌子上摆满了当地的美味珍馐。智慧大师在同所有的人交谈,足足等了两个小时才轮到少年。智慧大师认真地听完少年陈述此番来访的目的,却说他此刻没时间给他讲解幸福的秘密。他建议少年先在他的城堡里转一转,两个小时之后再回来见他。“同时,我想请你办件事。”智慧大师说着,递给少年一把茶匙,并在茶匙里滴了两滴油,“你走路的时候拿着这把茶匙,不要让油洒出来。”少年开始沿着城堡的大小台阶上上下下,两眼始终盯着那茶匙不放。两个小时之后,他回到智慧大师面前。大师问道:“你看见我餐厅里的波斯毯了吗?你看见园艺大师耗时十年培育的花园了吗?你留意我图书馆里那些漂亮的羊皮纸文献了吗?”少年很不好意思,坦白说他什么也没看到。当时他唯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huaguoshu.com/whgzp/13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