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无花果树 > 无花果树繁殖 > 正文 > 正文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班琼芳骨子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2 11:10:34

主办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年第期总第期

骨子里的钢

——贵州长顺县脱贫明星徐小刚印象记

引子泰戈尔说过: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村民徐小刚,47岁,少言,腼腆中带着坚定,朴实中透着刚毅。他刚获得长顺县“脱贫之星”称号。有的人,当他面临绝境,不是低下高昂的头颅,而是勇于和命运进行抗争。一天淅沥淅沥地下着小雨,在广东打了几年工从没回家的黄小顺今天回家了。归心似箭,刚到县城就迫不及待租一辆车直奔广顺镇核子寨。车平稳行驶在蜿蜒而干净的村寨水泥路上,村寨大气的寨门,能清楚的看到横幅上“和谐家园”几个大字。道路两旁漂亮的木制棕色栅栏,静静地呵护着开得正艳的红杜鹃、粉杜鹃;不远处是高耸的建筑房。村子周围的田间地头,几百号人正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忙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微风轻轻吹拂,隐隐约约还能听到田间传来的欢声笑语。远处的几面大山被一层层淡淡的薄雾笼罩在半山腰,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好一幅幸福的田园村庄画卷。黄小顺瞪大双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自己走错了回家的路?看来父亲电话里所说的并不是假话。黄小顺放下行李,顾不得回答父亲的问话,就迫不及待往徐小刚家跑。眼前所见的,同样让他大吃一惊。徐小刚家原来的茅草屋不见了,眼前是两楼一底的四间大房,漂亮又大气。黄小顺扯着嗓门喊:“小刚哥,在家吗?”有个人探出头来:“在,刚从地头回来。小顺回来了?快来家坐。”黄小顺一看,这人正是他要来找的徐小刚。连忙说:“小刚哥,这几年家里的变化好大啊,我都差点认不出你来了,看你精神多好。”徐小刚问:“你几年都没回来,在广东打工,挣到大钱了吧?”黄小顺低下头,小声说:“就是挣不到钱才不好意思回来的。”黄小顺接着说:“上个月我爹打电话给我,说现在家里变化很大,叫我回来跟着你们一起干产业呢。我爹说,你是村里的组长,又是我们村的茭白理事,我也想回来种茭白,加入茭白合作社。”徐小刚一听,大笑起来:“好啊,只要好好干,在家里同样也能赚到钱。”看着自信的徐小刚,黄小顺想:他徐小刚原来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活成今天这个样子,难怪爹在电话里一直夸他。他到底凭着什么本事,让村里变了模样,人人都服他?二徐小刚小的时候,家里特别特别穷,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他母亲生了九个孩子,其中有六弟兄。早些年,父母供他们九姊妹读书,因家庭负担过重,徐小刚读到初一就辍学回家了。是的,人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徐小刚十四岁就到工地给老板打零工,抬砖、搅拌灰浆,二十三岁便结婚了。一九九五年他与妻子结缘,便谈到了结婚。妻子家条件不错,比自己家好多了。谁家父母都不愿自己的闺女跟一个穷小子过日子。岳父岳母有些心不干情不愿的,故意刁难,说怎么也要一千二百元的彩礼钱,否则免谈。在农村,谈婚论嫁,女方要彩礼,也算是天经地理的事情。可是,徐小刚听到这样不算太过分的要求,完全蒙圈了。他很清楚,自己一穷二白的家,哪里拿得起这么多钱。可年轻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甚好,怎么舍得分开。于是,父母向亲戚们东拼西凑,终于圆满把婚结了。结了婚没房,也得与父母兄弟姐妹十多口人挤在仅七十平米的土墙房。后来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依然住在父母分给的仅十三平米的房间,孩子渐渐长大,各种生活的开支,孩子的读书费用,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早些年和妻子在家做农活,农闲时出门做泥水工来添补家用。虽然每天的工钱才七八元,可他已经知足了。珍惜每一份工作,加上人很实诚,勤快,舍得下力气,又好学习。后来技术有所提高,便成了师傅,工钱也自然涨了,可一直以来只解决家里的基本温饱问题。那些年除了农忙时节,剩下的时间几乎天天都在帮别人家建房,而自己的建房梦只是梦,想想而已。日子稍有好转,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二零零二年九月五日,未满周岁的小儿子生病。当时就在当地村卫生室就医,打了几天的针,还是没有好转。徐小刚夫妇俩急了,便马不停蹄搭上广顺医院。医院,医院说孩子病重,必须转院,建议带到贵阳市保健院。这下可把夫妇俩难倒了,医院得花很多钱,手里仅有家里唯一压箱底的二百八十元钱肯定不够,怎么办,孩子的命要紧,不能耽搁。徐小刚说:“顾不了那么多,先去看看再说。”夫妇俩抱着孩子登上去贵阳的大巴车。到医院挂了个急诊科,古人说的好,吉人自有天祥,一点也没错,该这孩子有救星。那时值班的正是一个年纪较大的女医生,她看着衣衫褴褛的徐小刚夫妇,带着奄奄一息病重的孩子,一眼就看出是农村出来的,夫妇俩把实情告诉老医生,说兜里只有二百八十元钱,两个人坐车花去十元,现在只剩二百七十元了,求求老医生一定要救救这孩子。老医生看着老实可怜的一家老小,犹豫了几下,只有替他们做主了。老医生宽慰他们说:“那只有这样了,医院住院花销大,你们暂时不要办住院手续,这七天你们在外面先找个小旅馆住下来,医院,我专门给孩子就诊,我一定会尽力救孩子的。”听了老医生的话,夫妇俩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悬着的心终于可以落下。在贵阳的那七天,老医生每天都给他们孩子免费检查并开处方,让他们把孩子带到外面的小门诊部去输液。在贵阳妇幼保健院孩子就只打了两针,当打完第二针的时候,医生摸摸孩子的额头,说是孩子有救了,医院医治就会没事。夫妻俩感恩戴德谢过老医生,那两针虽然花了七百多元,那都是跟在贵阳的亲戚借的。但总算捡回了儿子的命。当天医院跑,医院收留了。那年为了给孩子治病花去两万元左右。这些钱都是借来的,要怎么才还上,并且要尽快还,不能失信于亲戚,这个债台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徐小刚心头。为了还债,为了实现建房梦,徐小刚夫妇俩更加没日没夜在田间劳作,向土地索取他们的生活所需。家里田地少,就租别人家的田地来种,两个人每年都得种上二十七八亩田地,每亩交给主人三百到四百斤粮食,剩下就是自己的。那些年肩挑背扛,这一干就是六年。渐渐地,日子有了起色,终于把欠下的债务还清。三个孩子也长大了,原来的老房子实在住不下。于二零零八年修第一层平房,妻子挑浆,徐小刚砌墙,他们像燕子筑巢一样,缓一两年修一层递增,到二零一四年全部修建装修完毕。于二零一五年甩掉贫困户的帽子。徐小刚慢条斯理的说完自己的“脱贫史”,抹了一把辛酸泪,不禁长叹:以前的苦日子过怕了,现在共产党的政策好,想不到会有今天这么幸福的日子啊!三二零一四年十二月,核子组原组长辞职后,一直没有人愿意当这个组长。为选一名有文化、有本事、群众评价好的人来担任核子组组长兼小组会计员,村委在组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经多方了解后,相关负责同志找到了为人实诚,干事情实实在在,能吃苦耐劳的徐小刚,希望他到组里担任组长,为本村的产业出谋划策,带领村民干生产。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召唤,乐善好施的徐小刚很纠结,组长连蚂蚁大的官都不是,是背起碓窝唱戏——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一方面,他知道当组长的报酬每年不过才是几百元,低得可以忽略不计。这两年自己又刚刚缓过气来,他担心影响自己的发展和家人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他知道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当村组长要带领一方群众富起来,维护村集体和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责任重大,还担心自己经验不足,能力不够。几天的辗转反侧,让他进退两难,决定跟家人商量。家人们听了更是极力反对,都劝他好好做自己的事,别做那些费力不讨好又逗人嫌的事。自己慢慢赚点钱,过些清静的日子得了。那几天,徐小刚平静的外表下,心中的思绪却难以平息,他想:“攻坚队人员白天黑夜的下来工作,给我们宣传政策,发动我们建设公益事业、搞好环境卫生,他们作为一个外地人,都这么认真负责、辛辛苦苦的给我们组上做事情,我作为一个本地人,更应该积极支持配合他们搞好组上的公益事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山村的夜晚,月明星稀,夏风凉爽,核子村沉浸在静谧中。徐小刚却无心看风景。坐在自家的院坝,心里总是离不开寨子的事。他知道村寨的发展,没有一个领头鹰是不行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核子组的村寨路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景象。村寨脏乱差,是出了名的狗屎牛屎村。为了美化乡村发展,为了全村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他觉得自己一个人富起来不算什么,他要带动核子组一百一十二户,四百九十三人共同富裕,甚至更多的家乡群众一起致富,这才是他人生价值的另一种体现。徐小刚郑重对家人说:“我是核子村的人,这个小组长我干。”四自二零一九年三月,攻坚队入驻核子村后,身为小组长的他把家的事都丢给妻子,自己走村串寨,也成了“脱产干部”,积极主动配合攻坚队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多次配合攻坚队入户排查,寻找核子组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短板,为攻坚队和网格员提供精准的问题数据。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二零一八年九月,为了实现村村通公路,徐小刚带头协调土地。面对群众,要为群众干事,必定存在许多矛盾,于是他们在村里成立了一个矛盾纠纷调解队。当然修路大家都很赞成,可用到土地时,有的家庭又不是很乐意了。有的人家,土地被占用多,不愿意再拿出土地出来。对徐小刚很是不满,他们家里的妇人每次遇见徐小刚或者徐小刚夫人都是指指点点,骂骂咧咧。但徐小刚并没有生气,反而对他们的行为很理解。此时,徐小刚都会带领调解队上门协调,苦口婆心的跟群众解释,做思想工作,才得以解决。经过几天的时间,土地协调终于得以落实。接下来是全村人投工投劳修路,整整两个月时间,五千平方米的串户路才得以完工。这五千平方米串户路的背后,是徐小刚无数次上门与村民沟通,做工作,遭受了无数的冷遇和谩骂,最后,大家都被他的诚心和执着所打动。金城所致,金石为开。一心为村民办事的人,最终会赢得村民的拥戴和支持。这个世界上,最感人的莫过于以心换心,你的付出,得到大家的认可。二零一九年六月,村里组织群众修建寨门、绿化环境、修建休闲长廊、等基础设施,光靠政府给的资金是不够的,所以每家每户不仅要投工投劳,还要集资。谈起集资,徐小刚说最感动他的是村民金兴付。那是一个夜朗星稀的晚上,徐小刚独自一人坐在自己院坝前无花果树下抽着烟沉思着,不仅要投工投劳,还要集资,村民们会同意吗?思来想去,还是没有结果,索性不如现在就召集大家开个会,看看大家的意见再做打算。于是在村寨群里喊着:“开会啦,来我家开会啦。今天晚上要商量如何集资的重要事情,每家每户都必须派一个代表参加哈。”不一会儿功夫,徐小刚家的院坝挤满了人,站的站,坐的做。徐小刚接下来给大家说明了他的想法,特别强调,集资是根据自己能力大小,采取自愿自筹,三千五千,三百两百,三十五十不等。话音刚刚落下,村民们纷纷表示同意,并说马上搞定。徐小刚刚拿出记账本,准备第一个交钱给出纳,并想第一个在上面写着“徐小刚:元”这几个字作为表率。这时,一脸憔悴的金兴付突然一下子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手中拿着用手帕裹了一层又一层的钱,小心翼翼地打开,数了数整整四百元,他含泪拿着四百元钱举过自己的头对大家说:“前段时间我得了大病,谢谢大伙帮我度过难关,现在好多了,为了村寨集体建设,我不能托大家的后腿,这里是四百元钱,不管多少,一定要收下,我也要尽我的一份心意。”徐小刚接过金兴付手里的这四百元钱,瞬间感觉好沉好沉,这时全场都惊呆了,一百多双眼睛都齐刷刷的看着金兴付。这是全体村民前段时间给他捐赠的一部分救命钱,他怎么能这样?金兴付的行动感染了许多村民。接着队伍像长龙似的排成长龙接二连三的交上了。此时,一向畏畏缩缩自私自利的李某人和郭某人……也在墙角边打着电话。就这样,全村一百一十二户将近四万元集资不到一个星期功夫全部集资完毕。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要做到一百一十二户村民没有一点意见是不可能的。在做工期间,投工投劳,有的村民耍小心机,家里明明有年轻力壮的劳力,却拿小孩和老人来投工。有村民来找徐小刚告状,“冷静、冷静,再冷静”,此时他记住了,并不会马上去指责他人,而是等收工后,不声不响地到这些家里“拜访”,有的确实是情况特殊,只有老人在家;有的确实恰巧有事,让孩子先去顶着,有的年轻人趁机外办事,让老人先去顶着;他每到一个家庭,都是好言好语,弄得那些派小孩、老人出工的人家,主人都不好意思,表示抱歉并保证下次不会这样。谈起群众工作,他一个劲摇头说:“群众工作千头万绪,不好做。”单说做这个寨门吧,都有很多麻烦。按农村习俗,寨门是一个村落的脸面,首先得要找风水先生看看哪里能建,能建的地方还得协调土地,又是一大问题。寨门的位置,恰恰是相中村里一个姓邓的“妻管严”的邓某人家土地,说怎么也不同意建在她家土地上。施工那天,那家妇女一哭二闹三上吊,而男的不敢出来说话,这可怎么了得,为了乡村美化,不做是不可能的。夜朗星稀的夜晚,刚吃过晚饭,正想休息一下,可一想到还有邓农户家还没签字同意,就坐如针毡,睡意全无,必须要每家每户签字同意。迫在眉睫,徐小刚又再一次出发。刚到邓某人家,正好全家人都在家看电视,便和他们拉起家常。邓某的妻子说:“我们家的儿子大啦,都在谈朋友了,可又怕别人嫌我们家穷,人家不来。”徐小刚笑着说:“是啊,孩子大了,我们作为家长的更应该把我们村庄打扮漂漂亮亮的,媳妇看了都不走喽。”说着笑着,又给他们说说茭白,折耳根和小辣椒的管理经验。整个晚上的谈话,徐小刚压根就没提到寨门的事,临走时,邓某妻子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着说:“小刚叔,那天是我糊涂,现在想通了,同意在我家土地上建寨门啦,做好路儿子好找对象好结婚,还想着赶紧抱孙子呢。快拿本子来我签字。”邓某说着便在本子上签上自己的大名。徐小刚谢过主人,迈着轻快的步伐消失在夜色中。正是徐小刚这样无数的不眠之夜,干净的村寨,唯美的村桩。徐小刚说核子组村寨建立了自己的卫生制度,打扫卫生是贫困户张国付,每月四百元的误工费给他作为补贴。徐小刚欣慰的笑着说:“自从成立卫生监督队,每月都要搞一次卫生评比。并且卫生是时时查,处处查,现在核子组的老老小小,不会乱扔垃圾,两岁的孩子吃了东西产生垃圾,都会摇摇摆摆的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七八十岁的老人看见地上偶尔有垃圾都会弯腰捡起来。整个村寨的路上很难见到一片垃圾。”在疫情防控期间,徐小刚积极主动配合网格员、村支两委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开展摸排工作,深入每家每户宣传疫情的防控工作,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组织组管委成员深入到每家每户,排查走亲访友人员、外出务工回家人员,有无武汉或湖北打工史,做到底数清、人数明,并严格要求本组村民在这期间不准走亲串友,不准多人聚集,不准聚众赌博,出门必须带口罩,坚决要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十五元宵节在核子组值守宣传政府规定,禁止一切祭奠活动,在搞好防疫工作的同时,还发动群众恢复生产。在徐小刚的组织带领下,核子组村寨成立卫生监督队、矛盾纠纷队、文艺宣传队、红白喜事服务队等服务工作队伍,工作组皆由组管委成员担任小组组长,带领村民开展自治工作,另外还成立了妇委会,很多次家庭矛盾纠纷,由妇委会出面解决。妇委会解决妇女的问题,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核子里饮水困难的问题,他还制定了饮水制度,确保饮水安全、正常。在他的组织带领下,核子组的环境卫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攻坚队和本组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村里,他的为人处事没得谈的,不管大事、小事,不管是村集体的事,还是群众个人的事,他都管,而且管得好,大家都习惯叫他“管家婆”。正是攻坚队的全体队员和徐小刚这个“管家婆”,把家乡打理得仅仅有条。五核子村以前最穷最乱,许多百姓想致富却苦于找不到门路。出门打工,年轻人脏活苦活又怕干甚至不干,有的经常以在外打工为由,好吃懒做,最后生活没有保障,还做起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的勾当,严重扰乱当地社会治安。在家干农活的,想种各种经济方面的农作物却找不到门道。一直以来,村民都是刀耕火种,以种植稻谷和玉米为主,村组里的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一直没有提高。这一天,徐小刚得知县公安局被指定作为核子村的帮扶单位。他专程找公安局来驻村的王昌国政委,提出:“希望王政委要帮助核子村寻找致富脱贫的产业。”二零一九年五月,在王昌国政委的带领下,村支两委选派一部分人到浙江等地学习茭白、折耳根、小辣椒的种植与管理,并到基地实考察。领导班子学习回来,再次碰头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带领大家结合全村产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后期通过合作社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合作社的带头示范作用,让合作社来组织农户如何种植管护,在采摘和销售这一块去下工夫。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核子村顺利引进贵州唯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签约了销售合同。与村里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品牌,快速地确立了发展方向。决定核子村启动茭白,折耳根,小辣椒三大产业。起初,群众都不敢相信,到底这些产业能否给群众带来效益还是个谜。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徐小刚配合攻坚队队员,每家每户动员发展,宣传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产业带来的好处。徐小刚还让自己家带头发展产业,让群众更加放心。通过多次召开群众会和院坝会,和群众共商并给群众作学习培训。以往出门打工的群众都纷纷回来搞产业发展,踏踏实实在家务农的群众更是巴心巴意,大家都争着抢着,生怕自己落后,都说这个经济收入肯定不错,对这个产业项目的经济发展很有信心。徐小刚始终坚持把率领全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重大、最紧急的事情。二零一九年六月,他不仅承担了茭白的理事责任,还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清风徐徐,村景无限。前来核子村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徐小刚指着小河两岸一片绿油油的茭白,欣喜地说:“这就是我的茭白基地,这一片茭白共四十一亩。远一些的山头是十亩的折耳根基地和八亩的小辣椒基地,涨势相当喜人。可惜我们这里前段时间遭白雨,基地受了点小灾,要不长得更好。现在国家政策好,每亩受灾政府先给了五百五十元的补贴已经兑现,有国家政府的坚实后盾,老百姓不怕,干起活来更带劲啦。”徐小刚不仅仅是动员群众发展好产业,他自己更是事事带头,他人勤奋,田间地头的每一道工序自然都不落下,禾苗当然长势很好。对于自己家的产业,他同样很自信地说:“不出意外,今年收入二十万不成问题。”徐小刚在村里带头发展产业,获得实惠,村民看在眼里,纷纷来找他请教,求经验。村里的刘洪玉,今年三十多岁,常年在外打工,钱没找着,媳妇也没找着,听说村有产业发展,二话不说就回家种了二十多亩的折耳根,一百亩的小辣椒。现在一个人每天开着一辆面包车,车里放的全是铲子锄头,原来不务正业的他,现在每天都是踏踏实实的在田间地头转悠,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就说徐振军吧,一直说是去福建打工挣钱,不如说他是去流浪玩耍,他在外面经常是做了这个月就不做下个月。不做工的时候,时不时还影响当地的社会治安,经常是吃了上顿不管下顿,几乎是每年回家过年都没路费回来的人。听徐小刚宣传产业的好,他也憋不住积极投入到到产业中来,种了四十亩折耳根,十亩的小辣椒。徐小刚说:“核子组家家户户都种起了产业,百分之九十的群众都加入到了合作社,整组种植了茭白四百余亩、折耳根五百余亩、小辣椒七百余亩,预计增收约九百万元。”原来村里家家户户都爱赌博,大大小小都认得麻将,现在可不一样了,哪有时间去玩那东西。每天天没亮,早有人到田间地头,不是给折耳根除草,就是给茭白排水施肥,给小辣椒浇水,整个田间地头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生活有了奔头,村民们乐在心头。每天吃过晚饭,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休闲长廊,年轻妇女唱唱山歌,跳跳舞。中老年人唠唠家常,说说你家的茭白,他家的小辣椒,我家的折耳根……,广场那边能说会道的王大妈时不时会给大家作总结性发言呢,明亮的路灯,闪亮的彩灯,照得每个人都光鲜亮丽。此时的核子村寨上空,飘荡着人们欢声笑语。提到徐小刚,核子村第一书记周元平书记感慨地说:“核子村寨有如此美轮美奂的今天,要感谢共产党政策好,感谢攻坚队的全体队员付出,更要感谢像徐小刚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是“村官”胜似“村官”的产业带头人。他有一颗公平心,一心为群众办实事,为贫困户的脱贫增收找路子的决心。通过他带领大家共同努力,实现了贫困组出列,组里面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也培育了初具雏形的三大产业,不仅得到了攻坚队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徐小刚被长顺县县委政府评为“全县脱贫明星”。到县里面去开会领奖的那天,虽是冬天,徐小刚却满面红光,心潮澎湃。多年前自己所过的贫困生活依旧历历在目,一路走来的那些艰难和艰辛,泪水和汗水,都仿佛还在昨天。妻子问他:当明星的感觉是不是很好?”徐小刚回答:“辛亏当了小组长,不然,一个人富,就对不起大家了。”妻子当然理解他,这么多年,为了核子村的脱贫,徐小刚吃了太多苦,受太多累。徐小刚把“脱贫明星”的证书郑重摆设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如今,核子组人均收入超过一万元。几年来,平均每年增长一千元以上,实现了生活翻一番的目标。如今的核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村。徐小刚说:“核子村的目标是小康村,富裕村。”说这话时,徐小刚的目光跃过远处的那片茭白地充满坚定。远方的天空,一片蔚蓝,那是希望的颜色。作者简介班琼芳,女,布依族,贵州省长顺县第三小学教师。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黔南州作家协会、长顺县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主要以散文和报告文学为主。散文以“本真”为创作理念。有作品散见《贵州作家》《今日黔南》《金竹夜郎》等刊物。

本期责编:黄建明

配图:网络

编审:黄建明

投稿邮箱:bdr

.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wuhuaguoshu.com/whgfz/5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无花果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