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情怀
□杨秋丽
身处繁华,久居闹市,若说寻找回家的感觉,那就是走进家乡的老屋。每次回家乡都是来去匆匆,这次又怕错过十年未见的老屋,特意选在一个雨过天睛的午后,带着那串生锈的别致的钥匙去看心心念念的老屋。
记忆中一下雨就蹅湿两腿泥的小路不见了,村中的主干道和各个纵横交错的小巷都己硬化成了水泥路面,干净整洁。漫步在村中,映入眼帘的依然是那红砖红瓦的小房,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仿佛穿越到了八十年代。略有不同的是没有了人来人往,欢声笑语,鸡鸣狗叫,静如一幅乡村油画。大多数村民迁至村外新建楼房,或是住进新农村,或是买上了学区房,搬进了县城的高楼大厦。也有的举家迁至所打拼城市,几年也不回一趟故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忍不住感叹“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啊!循着熟悉的小路前行,在那扇最亲切,最惹眼的大门前停下了脚步。
红红的大铁门早己苍老了容颜,风雨中还在诉说着几十年前的老故事。门上的大铁锁经久不用早己锈迹斑斑,大门顶端被父亲特意修缮过,上了灰色大瓦,保存还算完整。这座老房屋是爷爷带领全家人辛苦劳动的成果,父亲想保存下来,留个念想。
推开那扇我曾经推过千百次的大门,满目枯草,落叶。泥砌的牛屋和红瓦青砖砌的厨房不知什么时候成了残垣断壁。只有那一套三的灶台还坚挺着,忘不了那灶台里闪烁的火苗,更忘不了被小麦秸杆、玉米秸杆的烟熏黑的奶奶慈祥的面容。高耸的烟囱也不见了,没有了那袅袅升腾的炊烟,更没有了诱人的饭菜香味!
院中没有了柴垛,也没有了曾经祥和,安宁,唯美的画面——鸡在柴垛旁搂食虫子,鸭在追逐嬉戏,两只大白鹅引颈高歌,老牛在牛屋里慢慢咀嚼草料……没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和小木凳写作业的身影。晃晃少年时,转眼白了头,小院装满了我童年的回忆。
院中央的老香椿树己卖掉,那是爷爷亲手栽种的,依稀记得只有筷子那么大的苗儿,在爷爷的精心呵护下慢慢长大,春天成了街坊邻居的菜篮子。大娘掰一篮蒸包子,婶子掐一把炒鸡蛋,二大爷打落一盆叶儿凉拌蒜苔……热闹的说笑声似乎还在树下缭绕不绝。现存院中的这棵香椿树也是奇迹,自然出生而长成,它或许是老香椿树孕育的子女,开枝散叶,护佑着这个小院。虽然己是寒冬,可它旁边的侧枝依然顽强地挺着绿叶,这就是代代相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香椿树旁的枣树是我十多年前从河北带回来的,我想让父母吃上又大又甜又鲜的枣儿,所以从千里之外带回一棵枣树种在老宅院内。秋天大红枣缀满枝头,父亲用木棍搭了架子支撑着枣树枝,怕压断了枝条。树下落的干枣儿还在枯草下,落叶中掩埋着,“落叶归根,化为泥土辗为香”它给小院带来了香甜和生机,也为我的乡愁浓抹了一笔色彩!
我在院中四处寻找,没有了月季花和无花果树的踪影,那几棵高大的苦楝树也销声匿迹,院墙上那盆开满黄花的仙人掌不知何时跌落到了墙角,竟然在烂砖碎瓦中肆意生长开来,一株,两株,三株……我们也像极了这仙人掌,无论飘零在哪,不管环境的优劣都能顽强地生存。
啧啧啧,那个有故事的旧线杆依旧巍然屹立在窗前。它是父亲从荒野捡来的,一步一步吃力地用架子车拉了回来,在乡邻的热情帮助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立起来,绑上一个大粗竹竿,架上天线,于是我家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便有了影像,屋里院外有了我们姐弟模仿电视剧人物的幼稚表演,小院每天洒满欢声笑语……童年的夏夜,皓月当空,院中的小木凳,坐满了大人、孩童。大人摇着蒲扇,小孩托腮瞪眼,大家欢聚一堂看新闻、追剧、听戏,那股欢快劲不亚于今天的影院剧场。如今人去院空,只有线杆还在这坚守着……
与线杆朝夕相伴的还有那老压井,压杆早己不知去向。酷夏抱着压井嘴对着井管口畅快淋漓喝水的情景历历在目,又恍然觉得压井口有热气在升腾,我和姐姐一边数着“一、二、三”一边用力压着井杆,压井水冬天温度永远是刚刚好。冬暖夏凉是今日自来水无以比拟的!自来水的引进注定了老压井的退出,但老压井依然无怨无悔的坚守着最纯真的梦。
压井旁边一个圆石磙孤寂地躺在枯草丛里,它早己退出了历史舞台。小时候农村最常见的就是石磙和耢石了,还依稀记得我们和大娘,大姨三家人一起平整打麦场的情景。大人、小孩齐上阵,平地、洒水,拉着石磙吱吱呀呀地奏响田园曲,打麦场被压得溜光……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留给我们的是那一抹抹温馨的记忆,有着如水般的温柔,甜美……
我拿着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我要把这些老物件都拍下来,连同他们的故事一块刻在记忆中,封存起来。想家的时候拿出来晾晒一下,连同那童年的故事也一件件搬出来风干……
堂屋门口的老盐坛子在风雨的洗礼下依然光亮如新,而我却早己不是那个围观小姑用碓窑子臼大粗盐的小姑娘了。腌菜坛子在墙角己成摆设,奶奶牌咸菜己不再有。乡愁的味觉里还有那个酸甜的咸菜味。熟悉的小盆端放在窗台,盆内早己没有了飘香的米酒……
迈不开的腿,抛不去的记忆,思绪在缠绕。我还是推开了堂屋那扇厚重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潮湿,霉味。屋内光线较暗,斑驳的墙壁记录了岁月的沧桑,也见证了童年的回忆。正堂屋墙上贴的画早己褪去了本色,古老的条几,大八仙桌,小木桌诉说着盛筵过后的苍凉。爷爷奶奶“闲坐门前摇椅憩,笑看儿孙院中嬉”的情景己不在了,老屋如此安详地沉睡着……
我不忍再去惊扰老屋沉睡的梦,带着眷恋离开,还是去新农村的新家多陪伴父母吧,那才有真正的牵挂!有父母的地方才有家,父母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说真的无论身在何方,去向何处,丢不掉心中那份对老屋对家乡的情怀,因为有它的存在,故乡就永在,虽然老屋残损破旧,那里却有我童年的歌谣,成长的记忆。它是我们这些背井离乡的游子们心中永远的思念,永远的根……
——写于年12月18日
定稿年1月16日
作者自拍老屋一组照片
读秋丽《老屋情怀》有感
□郑健
十载离家十载思,归来电掣也嫌迟。
院中草薉遮严地,屋里蜘蛛结满丝。
手抚盐坛怜悯悯,身依枣树乐滋滋。
常回老宅多瞻顾,高筑乡情自把持。
/3/1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