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森林的存在给自然界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益处和便利,也是美丽的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态景观。树在人类文化中也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相隔十几年间写了关于树的同题讲章,不同经文,不同视角,带来不同的领受,后者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对“基督教中国化”在讲道领域中的一点尝试。如何让信仰不再只是西方思维主导的翻译式宣讲和理解,让中国文化中的精华能够与日常的信仰完美融合,使中国文化能像西方文化一样成为神学的来源之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
经文:诗1:1-4,路13:5-9,可11:12-14,20-21
圣经中不乏对树木的描绘和比喻,特别是在主耶稣的比喻之中,多次以无花果树和葡萄树等为例来类比犹太人人、主自己及敦促犹太人悔改的例子。这里所读的经文也都和树有关。人间四月天,是鲜花绽放、枝繁叶茂、春光明媚、生命力旺盛的时节,树上的新叶和浓浓的绿意令人赏心悦目。春季是树木生长的最佳季节,在中外的文化中,树木也常用来比拟人的成长,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中国的解梦文化中,常以梦到树的境况而指向人的命运。中国的典籍中也有关于对树木的描绘和比喻等,那么圣经中的树与传统文化中的树的意义有何差异?
首先,我们先从圣经中的树开始。路13:5-9是一个关于树的比喻,提醒我们好树应结出悔改的生命之果。这个比喻说明两件事︰悔改的需要,以及上帝延迟审判。前面的经文已经强调了悔改的重要性,这一段则是特别强调机会并不是持续到永远这个事实。无花果树:象征犹太人;果子:象征真正的悔改;主人:象征神;管园的:象征耶稣。耶稣借比喻敦促犹太人在神的审判临到之前快快悔改。但悔改的要求并非只针对当时代的犹太人,也针对所有的人。而且我们要铭记:1)末日必有上帝严厉的审判(太25:31-46);2)上帝愿人人悔改、归向他,免受审判(结33:11)。如果无花果树要结果子的话,已给了足够的时间。如果三年都没有果子出现,那么以后不会结果子这个结论也很合理。因为树不结果子,神吩咐把树砍了;无花果树白白占了可以更有效运用的地土。管园的为无花果树求情,多给一年时间,如果最终还是不结果子,就把树砍了。这就是所发生的事。第四年开始时以色列拒绝主耶稣,把祂钉十字架;结果以色列国的首都被毁,人民四散。在旧约中,一棵多结果子的树常常用作象征圣洁的生活(参诗1:3;耶17:7-8)。耶稣在这里指出另一种树,它们白占土地和时间,却没有为那耐心的园丁结出什么。耶稣是要藉着这比喻警告提醒祂的听众,神不会永远容忍他们不结果子。
无花果树不断的从土壤中汲取养料,却没有结出果子来;它的罪正在于此。太7:17-20和路3:8-9记载了耶稣与施洗约翰所讲的都是同一信息。“你们要结出果子来,和悔改的心相称。······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我们是否在享受上帝的特别恩待,却没有作出任何回报呢?如果是这样,你就要为那园丁的耐心照料作出回应,开始预备为上帝而活,结出果子来。
其次,树大无用而招灾。
用进废退是这个世界上物质存在的规律,这些有用之物将会日增月盛;至于无用之物;则会遭受排除的命运。今日最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就是你在这世上有什么用处呢?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及世俗与属灵的价值观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庄子·逍遥游》里有一段和树相关的比喻——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用今天的话来说意思就是: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chū)’。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lí)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树的用途的理解与圣经中的看法有着差异,在庄子的眼中,丑陋弯曲的大树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也因人畜无害而能保全自我。相反,中国文化中也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说法——出自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比喻富有才干和才能的人容易受到指责和非难。
然而,圣经中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截然相反的。这则比喻表明了福音予人以第二次机会。无花果树的成长,通常要花三年的时间。这个时候若不结果,那么以后也不见得会结出果子。但是这棵无花果树,却获得第二次机会。耶稣往往一次复一次的予人机会。彼得、马可和保罗,便是最佳的明证。上帝对于跌倒而又能爬起来的人,充满无限的慈爱。这个比喻也清楚的说明这将是最后一次的机会。如果我们屡次拒绝这些机会,叫上帝的呼唤和邀请一再的落空,那么那一天就会来到,如同不愿悔改的以色列人就得自行承担这灭亡的命运。
马可福音11章中有关树的的记述可以说是福音书中最难阐释的一个故事,整件事是不合常理的。当时是四月中旬守逾越节的时候,无花果树若在阴处生长时,在三月间可能长出绿叶来,但结果子则非要等待到五月尾或六月底不可,马可说这个并不是结果子的季节,但为何偏要在这个时候,咒诅一棵不能结果子的树呢?这是一个毫无理由而且不合情理的故事,有些圣经注释学者于是解释当时耶稣想找的是半熟或青色的无花果,但这些果子还未成熟,是不可以当果品来吃。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先知的,有象征性的和戏剧化的行动。耶稣的指责可能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只有应许而没有应验。树上的叶子看来是对人满怀希望,但是却没有果子显露出来,犹如耶稣向以色列人作出猛烈的抨击。倘若这件事是耶稣的一个行动比喻,耶稣所指责的,就是那个没有‘应验’的‘应许’了。其二,耶稣指责只有宣讲而无实践,犹如这棵树,长满了树叶,给人的印象是外表讲得十分漂亮,但却没有什么实质可以贡献出来。新约中的一贯教训,不是说人的生活所结出来的果子,可以认识这个人吗?‘你们凭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太7:16)。‘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路3:8)。人若只会虔诚的说:‘主啊!主啊!’,并不能都进入天国,而是必须实践上帝旨意的人才可以进去(太7:21)。宗教除非能使人改善,变为有用的、愉快的和能与他人相处的,也能提高了生命的品质,否则宗教只是空乏的信仰而已。人又岂可自称跟从耶稣基督,而不效法主,在生活中把爱实践出来呢?这件事一定与耶稣所讲的结果的无花果树比喻互相关联。而它里面有一个中心的教训,就是失去效用的东西必会遭毁坏,而以悲剧收场。
最后,成为栽在溪水旁结果子的佳树。
一棵树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要素:从一开始一粒种籽需要温暖的泥土和所提供的养分,成长中的树则需要阳光所带来的能量而不致凋零和死亡,此外还有空气和水及周围的生态系统,这些都维系着树的存活和生长。同样,我们就像树木一样需要营养和支持。我们需要上帝作为生命的水源、空气和阳光;我们需要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身处的神学与文化传统的土壤中,更是在耶稣基督丰盛之爱的土壤之中;我们需要向前人及父母朋友们学习,他们就像树根和其它树木,为我们提供生命成长的养料。在每日的生活中,藉着祷告与圣道所体验的上帝的同在是我们生活的能量之源,沐浴在三一上帝的圣光之中;生命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和水提醒我们是从水和圣灵生的,洗礼之水将不断涌流到永恒,愿圣灵之风吹拂我们更新我们。我们像树一样也彼此需要,并连于元首基督,结出丰盛的生命之果。
纵观圣经,上帝盼望世人都能结出悔改的果子,因为不结果子的,本应当砍掉,但由于仆人的代求,又松土、施肥,主人且容忍、等候。你我岂不应当恳切为许多尚未悔改的人代求,为那些仍未结出果子与悔改的心相称的人代祷?而且更当自己警醒,免得也成为一个空占地土而不结果子的基督徒。
金陵老校区中见证历史的古木新树
新校区中的松树林(新校区校址原来是茶园,设计者保留了原来的树林,成为大量鸟儿们的栖息地,也为校园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校园中的蔷薇道——每年春天红色、粉色和白色的蔷薇花盛开,带来美的享受和芬芳,吸引人驻足留影
校园中的桑树和桑椹果,可惜今年因为虫害,饭厅后面的两三棵桑树枯萎了,可以泡酒、做果酱的桑椹减产了不少
(二)
圣经中提到很多树木,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有:无花果树、葡萄树、橄榄树、香柏树、松树、杉树、棕榈树、苹果树、杏树、皂荚树、石榴树、橡树、柳树、桑树等等,这些树木因着相关的历史故事和自然环境也具有了一些象征意义。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树也会因着各异的姿态和习性让人联想到人生如树,当如何生长?
姿态刚直挺拔如士兵——地中海松
罗马的城市名片之一是随处可见的行道树——遒劲挺拔的地中海松,也称意大利伞松,远远望去的确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给人们带来阴凉和遮蔽。因其外形像蘑菇云,也像一个个头戴羽冠,英姿飒爽的士兵们,而令人联想起历史上赫赫有名、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护卫着罗马这座历史名城。地中海松一棵独秀,独立于天地;众树成列则齐心向上,没有攀附和纠缠,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题为《高松》的咏诵:
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候,僧来不语时。
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
这岂不是诗人藉松来喻人吗?愿我们有青松一样的品格和坚韧。
树中寿星、浑身是宝、果实甜蜜——枣椰树
埃及开罗街头结实累累的枣椰树
椰枣以其甘甜如蜜而著称于世,是枣椰树——世界上古老的树种和长寿树的果实,盛产于两河流域、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等地区。枣椰树浑身都是宝,果实和树木都很有用处。特别是果实椰枣腌制成蜜饯,口感软糯甜香,真是让人将“甜蜜蜜”的滋味体会到极致。宋朝文人王安石有《赋枣》一诗曰:
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余甘入邻家,尚得馋妇逐。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餍足。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
................
这虽然不是在咏唱椰枣,但却也描写出枣子的佳美和甘甜。做人岂不当如此,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硕果累累,甘饴他人?
最益智、带来创新力——牛顿的苹果树(后代)
剑桥三一学院正门旁边的小庭院中的苹果树据说当年牛顿在这里学习时常在此散步思考,这棵苹果树一定给他带来不少启发和灵光乍现的时刻,或许他也真被一个树上掉下来的苹果打中了头,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力反应:)凡来此的游客无不乐意与此树合影,愿这棵曾与牛顿交集的苹果树后代也给学习和读书的人带来对智慧和真理不懈的探索。金陵狮子林——南京愚园(胡家花园)中葱茏繁盛的树木“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祈愿疫情后的自然世界更加祥和、清洁与美好!
注: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所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